本报记者 张西凤
1984年,建筑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各企业都实行了承包经营制,使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状况得以扭转,显示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优势。但企业在旧的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束缚下,仍然步履艰难。建筑业如何深化改革,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前不久,省建筑职工大学组织厂长经理书记培训班的近30名学员就“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深化改革”为题进行研讨,这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们提出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他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要使建筑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就必须把企业从经营者的位置转到所有者的位置上,大力推行股份制。
讨论的话题虽然是建筑企业的改革,但各位厂长经理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整理于此,以期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旧的企业制度对企业束缚太多
魏玉祥(省机械施工公司经理助理):由于企业只有资产经营权而无所有权,企业虽然走向了市场,但在行政上仍和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厂长、经理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不少厂长、经理对上级负责重于对本企业负责。企业是在政府的种种约束下,捆着手脚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而不像合资企业、乡镇企业只是在守法的前提下无拘无束的经营。因而国营企业活力不足,障碍重重,既难自主,也难经营。其次,国营企业作为无资产所有权的经营者,权、责、利难于形成协调的统一。企业盈利了,国家通过利、税把大部分拿走。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职工福利待遇低等等问题都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企业盈亏都是企业所有者的事,自负盈亏实际成了空壳。职工是企业主人翁的地位也只是在全民所有制这个意义上所抽象的,而不是在企业本身这个意义上所具体的,因而许多职工没有主人翁责任感。
承包经营制的弊病
郭克勤(省钢窗厂党委书记)、王衍庆(省建总公司科技部副部长):承包制虽然增加了激励机制的成份,对解决吃“大锅饭”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但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承包指标不科学,不是经过周密严谨的测算,而是承包人和发包人讨价还价折衷下来的;二是包盈不包亏,承包者没有经济承受能力,企业自负盈亏无法实现;三是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使企业缺乏后劲。
企业的真正活力在于推行股份制
余淮滨(省建木材厂副厂长)、郭克勤、魏玉祥:实行股份制是对国有企业产权单一化的重大突破,旧的所有制结构和承包制中的弊端可以通过股份制得到解决。因为在股份制中,国家对企业由承担无限责任变为承担有限责任;所有者代表从企业外部进入到企业内部,通过本企业职工的入股使他们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得更加紧密,他们自然会更加关心企业发展,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得以增强;企业由名义法人变为实际法人。通过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实行政企分离,企业在法人资产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增强企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防止企业股份化滑向私有制
余淮滨(省建木材厂副厂长):随着股份制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私有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可是如何有效地防止国有企业股份化滑向私有制,应是我们在推行股份制的开始,就必须同时注意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概念和实质上得以一致和完善。国家可以通过建立控股公司,对私人股进行限制,杜绝国有股的流失和转移等措施来实现。
推行股份制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
王志浩(省建一公司副经理)、张振兴(省建七公司党委副书记):建筑企业实行股份制,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为此需要政府解决如下问题:①加强和完善建筑市场招标制度,建立健全招标制的各项法规,制止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给国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制。②加快进行建筑产品的价格改革,按照价值规律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使建筑产品利率与社会平均利率相一致,实行优质优价,改变目前建筑市场上的“死预算”与“活市场”的不合理现象。③社会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建立劳务市场,经营层和劳务层分离,使企业能够择优用人,合理调动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