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马
在群力厂,王培烈是以聪明、能干而出了名的人。从学徒工、班组长、车间副主任、生产科副科长、车间主任到副厂长,对科班出身的企业家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只喝了九年墨水的王培烈能在人才济济的大厂里显露头角。他全凭锲而不舍的钻劲、拚劲和韧劲。愈挫愈奋,是王培烈的的典型特征。
1983年,唯文凭的疾风把初中文化程度的王培烈从副厂长位置上刮了下来。年过四十的王培烈苦读了三年电大、硬是啃下了经济类十几门课程,取得了大专学历。懂经营、会管理、插上了知识翅膀的王培烈重新走上了副厂长位置,并很快升任党委书记。
1991年,当王培烈干得正欢的时候,爱人不幸去世。中年丧妻的沉重打击,削瘦了王培烈的身体,但它丝毫未挫掉王培烈钟情事业的锐气。走进厂里,他一板一眼地抓党建和营销工作。回到家里,他既当爹又当妈,悉心照料两个失母之痛还未成年的孩子。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王培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事业。他经常把孩子撇在家里,带领销售人员南下北上,找市场,拉用户,为几千名职工不喝“西北风”而奔忙。
如今,王培烈集厂长、书记职务于一身,背负着全厂职工的厚望,面对企业的现状,咬住市场不放松。
年初,部分产品暂时出口受阻,国内市场看好的产品又生产能力不足,生产计划出现一块大缺口。王培烈上任伊始,果断作出决策:国外损失国内补,八个适销对路的国内产品扩产上量,扩产措施两个月全部到位。
大船掉头谈何易。筹措资金、购买设备、扩建场地、更改工艺、补充调整人员等,在群力的历史上没有年把时间是运转不了的。许多人很赞赏王培烈的胆识,但对扩产目标能否两个实现持怀疑态度。
事实是最好地回答。三月底,当月扩产计划目标全部实现,下个月的七项措施也提前到位。广大职工看到了企业蕴藏的巨大潜力。销售人有了敢揽磁器活的底气,他们在四月初的南昌订货会上,一下子订了相当于去年全年订货量1/3还要多的合同,超额7%提前完成了上半年的订货任务,订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7%。群力人不再为等米下锅而发愁了。
王培烈执以销定产龙头,抓紧俏产品扩产上量的第一炮打响了,市场应变力不强的群力初步有了转机。
王培烈在群力厂摸爬滚打了三十五年,近几年又一直抓营销,他对本厂活力不强,对市场反映迟钝的弊端看得最清。认准了就甩开膀子大胆地干!
建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一次交货、返修交货和用户退货等与分值挂钩,实行优质优价,把质量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制定了特殊政策,加快新品开发步伐。
划小了核算单位,生产车间实行利润考核,处室费用包干。
在非定额人员中定岗、定员、定岗位工作量系数、定考核办法、定分配办法,加大了活工资比重,拉开分配档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以上举措才刚刚出台,有些还处于运转前的准备阶段,但它切中了分配不公、人浮于事、投入不管产出、生产不讲效益的要害。职工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车间,处室有了压力和动力。
他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厂务会和党委会,是摆问题、查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会。
王培烈说了就算,定了就办。他按厂级领导岗位职责要求,认真抓副手的效能检查,谁未按规定时限做好分管工作,就得在厂务会上向他要个“说法”。其他厂领导执行王培烈的将令不敢马虎,他们也象王培烈要求自己那样,对分管单位的领导从严要求,狠抓层次管理,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追究他的责任。
最近,一名中层领导在接受一件工作时讨价还价,延续了三天时间,受到严厉批评,并被厂报和厂内电视曝了光,在全厂上下产生了比较大的震动。
厂级领导带头转变作风,中层干部闻风而动,全厂生产经营的链条快速运转起来,引发出一件件面貌一新的事情。
广大职工议论说:近一个多月来,各级领导干部都紧张起来了,到下边跑得勤了,干脆利索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以前难办的事现在较顺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