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清
第一部曲,自我发展
1965年那阵,年仅18岁的刘兆吉进了镇巴县建筑公司。当时,他在师傅们而前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毛孩子”。他当小工,当杂工,当木工······正是因为他有股善思维,勤劳勇敢的独特个性,才逐渐被领导们看在眼里,挂在心上……
1984年10月,37岁的刘兆吉被决策者们推到镇巴县建筑公司经理的“宝座”上。此时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是幅不景气的画面:公司只有两层5间土木结构的办公室,企业经营单调,年总产值只有70余万元。整个情形就好似一盘散砂。
此情此景,刘经理这位“新官”,他首先抓职工的思想教育,抓内部管理,抓工程质量,把富余人员精减下来,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改变了昔日施工质量差,工期长,效益低,管理混乱,人员不团结的不良情形:他井对工程承揽作出规定;对工程由公司集体承包,不允许个人随意承包,然后,由施工队按栋号再分包,独众经营,自负盈亏,质量、安全、财务由公司统筹管理,紧接着,他开始工资制度改革,改管理人员原先的档案工资制为效益工资制,实行职务与基本工资,考核任务挂钩,按月先扣工资的20%,任务完成后全部补还,完不成者,坚持扣掉20%,对生产一线的工人全部改过去的计时工资制为计件工资制,消除了以往只有工时,没有效益的隐患。
为了改善办公环境和住宿条件,刘经理带领全公司人马经历了说不完的磨难,征土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壮大。1989年10月,一栋别具一格的5层2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在镇巴县城拔地而起。就在这栋楼房里,公司利用有效空间,办起了旅社、食堂、小卖部,解决了9户职工家属子女就业。
星移斗转,8年过去了。在这酸甜苦辣的8年里,刘经理率领全公司人员艰苫创业,不知他和职工们流了多少汗?8年后的今天,使一个当年没靠国家投资,白手起家的“土企业”变成了当今镇巴县的“明星企业”。时至1991年底,全公司已拥有正式人员183人,下设8个施工队,一个预制厂,一个综合服务部,全年共完成产值261.8万元,上交税费13万元。一九九二年,他们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新路子,更上一层楼,全年实现总产值450万元,超产计划330万元的36%,比上年增收188.2万元,上交税费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899元/人。今年的前4个月又实现了开门红。
当这一组枯燥无味的数据,展现在领导和群众而前时,人们刮目相看,认为这个企业的领导选对了。
第二部曲:依鸡“生蛋”
人无自信,百事无成。1991年10月,大巴山已是冰天雪地。就在这时,刘经理满怀信心,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在江苏考察,众多的国营企业,乡镇企业使他开阔视野,从中发现药用胶囊这一项目,适合镇巴山区兴办。
虽然此项目投资省,但对镇巴这个县来说,每拿一分钱,就象在海绵里挤水一样难。县建司自筹14.5万元,贷款23万元,82名干部职工进厂入股13.5万元,东挪西凑,一下攒了51万元。
在叶玉明副县长的策划和精心指导下,刘经理破天荒一举打破常规;不征地,不建新厂,动员全公司20余名管理人员挤在会议室办公,腾出500多平方米办公室改为车间。
1992年6月1日,镇巴县药用胶囊厂正式建成投产了。为了确保质量,试产前选派6人到泰县学习工艺技术,并专从江苏泰县请来4名专业技术人员,作现场指导,他们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边学习,边生产,从而使工人掌握了生产操作技术。生产11个月来,已生产3种型号的药用胶囊4631万套,实现产值27.8万元,利税2.4万元。产品通过了省地鉴定,并相继销往重庆、西安、汉中、略阳、西乡等地。
胶囊厂的诞生,成为镇巴第一家主要靠入股办起来的新型企业,它为全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拓出了新的篇章。
第三部:小鱼吃大鱼
“小鱼吃大鱼,集体吞国营。镇巴县建司兼并县竹笋罐头厂···…”当这一消息于1992年11月30日出现在汉中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上时,引起了汉中地委书记赵世居极大兴趣。第二天,赵世居撰文在汉报头条位置上,对这一改革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全区企业借鉴,来加大企业改革的力度。
是啊!总投资267万元,于1990年5月29日建成投产,原计划年产700吨罐头的国营镇巴县竹笋罐头厂,试制的产品先后荣获中国竹业协会颁发的“唯一信得过”产品奖,中国西安国际购物节“犀牛奖”等多项大奖。然而,谁能料到,投产后只因管理不善,产品单一,投资过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连续换了四任厂长,企业依然连年亏损。到去年底,厂里已累计背上债务490.4万元。从此,这个企业就象一条大鱼一样,落进了万丈深坑!
兼并后,刘经理任命副经理周刚荫兼任竹笋罐头厂厂长。从此,刘经理与他的伙伴们风雨同舟,日夜忙碌在企业,工地,车间···…他并与手下决策者们一道,重新建立完善了各项规常制度,对全厂在岗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对车间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对科室人员实行上不封顶,不下保底,与效益挂钩的浮动工资制。他还动员全体空闲人员走出深山,走进市场推销积压商品,仅今年前3个月,实现销售金额5万元,使库存产品一销而空,与此同时,今年4月中旬,又与达县地区外贸部门签订了生产供应50吨盐渍笋的合同。
5月,大巴山一片青绿,山上的竹笋成熟了。县竹笋罐头厂集中人力,精力加工竹笋罐头和盐渍笋,仅仅10天时间,就生产竹笋罐头3万瓶,盐渍笋5.5吨,实现产值5.9万元,销售盐波笋5吨,实现收入0.9万元,使竹笋罐头厂绝处逄生,重现生机。
翻开镇巴县建筑公司的发展史,它已进入42岁的中年期。镇巴县建筑公司之所以有红红火火的今天,正是有县委、县政府,公司副支书李春,副经理胡远东,周刚荫及全体职工的同心协力,共同奋斗。正如刘经理说的那样:
“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
刘经理啊!刘经理!好一个人们敬佩的刘经理!连年成为地县城建系统先进个人和镇巴县第八届政协委员的刘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