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方面统计资料表明:1952年,我国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人员的公费医疗费仅为1亿多元,到80年代中期增加到90亿元,90年代初期又猛增到150亿元。当然,我国公费医疗费用的增长,
方面是由于医疗新技术、新设桥的扩充和应用,新药品的不断涌现和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人数的不断壮大,以及医用卫生材料、药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等。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由于现行医疗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病,大量药品流失和公费医疗费浪费现象亦是影响公费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以某大型纺织企业为例,该厂现有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1万余人,而厂职工医院每月处方量却高达500余张,占全厂职工总数的5%,比社会上一些医院的门诊量还要大。厂职工医院每周发出速效感冒胶囊1000袋,3天之内便一用而光。就这职工还埋怨医院无感冒用药。若玩个数字游戏,按每日看病人数500人次计算,那么,每隔20天时间,这个厂就有1万人次出入职工医院,相当于全厂每个职工在20天时间内都得病一次。难道这家纺织企业真的就有这么多人得病么?非也。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走进医院领走药品?对此,该厂职工医院一位负责同志分析说,主要原因有四种:一是真有病,领药自己吃;二是无病开药,领药恩及四邻朋友;三是携药归家,供亲属享用;四是“不花白不花”思想作怪,药不对口,整包弃之,毫不可惜。这位负责同志还告诉笔者,除此以外,该厂一些职工采取其它手法弄虚作假浪费医疗费现象亦十分严重,诸如让亲属及其子女冒名住院,到医院挂病床泡病号,在外做生意,以及以开外购药为名,套购生活用品与营养品等等。致使企业医疗费年年超支,1992年竟高达300万元,是八十年代年均医疗费的3.46倍,严重影响了工厂正常的经济工作秩序。
1990年初,咸阳某厂职工医院,为加强医疗管理,曾将夜间看病挂号费由5分提高到2角,夜间门诊量竟一下子由过去每晚的110余人骤降40人左右,且月门诊量不但未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后来又由于某种原因,将夜间门诊挂号费又恢复到5分,结果,夜间门诊量再度回升到原来的100多人。
根据上述情况,给人们留下诸多启发。如何抑制公费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其更加趋于客观,趋向合理,避免药品流失和药费浪费,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办法也不是没有。
目前,我省一些厂家已在开始实行新的医疗费支付办法,效果普遍不错。西北国棉七厂在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前两天,处方量每日达2300余张,改革后每日处方量却仅为300余张。咸阳纺织机械厂、陕西第二印染厂,在过去医疗费年均增长率为30%的情况下,改革医疗制度后,竟都基本上保持了前一年的水平。驻咸铁一局三处职工医院,于去年5月出台了《医疗卫生经费改革方案》和《医院承包办法》,其中规定:在职职工以月工资的2.5%、退离休职工按6元至8元的标准按月发放药费;职工、家属门诊自费,住院、急诊按80%报销,工伤全报;检验费、手术费、床位费等对内仍无偿服务;医务人员只付工资,停止各种津贴和奖金……这项以“双向同改,联动配套”为特征的改革尝试,使职工们不再是理直气壮地要药和住院了,而是根据自己病情,掂量自己手中的“药锅”,三思而行,能省就省,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杜绝了浪费现象。职工门诊从以往的每天200多人次降到50余人次。与此同时,院里还增设了6个科室,与多家单位建立医疗委托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当顾问,去年上半年总收入只有5万元,下半年却高达41万余元,今年前3个月又收入17.3万元,为企业医疗卫生增添了新的经费,一线职工以往就医、用药、报销“三难”基本解决,并且消化了1991年和1992年未报销的职工路外就医费;新添置了3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
由此可见,改革医疗制度,按职工工龄或年龄拉开档次进行补贴,实行公费医疗与个人适当缴纳医疗费相挂钩,加强医疗管理,明确医疗对象,整顿医疗秩序,是减少公费医疗费浪费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费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被动局面,使有限的医疗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使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田信军 卫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