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陕西玻璃厂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时,采取既“精兵简政”又面向市场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今年1至4月实现利润153万元,是去年全年利润的32倍。
去年5月,该厂首先将工作效率低的造箱车间改为包装公司,并面向全厂公开招聘经理,精简了管理人员和非生产性人员,总人数由原来的102人减少到90人,而生产能力由日产720箱增长到日产1300箱,运行7个月盈利18万元。他们还改革熔制车间的作业管理体制,共减少工班长18人,充实了上炉组的技术力量,并在五个车间推行定编定员,工资总额包干等办法,裁减了40名农民工。
同时,该厂还结合有些车间生产任务“吃不饱”的实际,积极“找米下锅”,按照责任承包、工时考核、创收分成的形式,与车间签订责任承包合同,让他们面向社会“找饭吃”,使之逐步发展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开放型实体。原料车间在消化富余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兴办职工小吃等等7个服务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边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