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一个省、地、县的财神爷不为财政紧张而发愁,不为年年的预决算而费尽心机。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财政怎么了?
无疑,这个问题远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消的,但灰色消费的迅速膨胀,无疑是中国财政流失的黑洞。所谓灰色消费,是指人为扩大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使财政资金或应属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资金向单位或个人消费转化。
公车私用,高昂的交通费
随着单位工作用车日益增多,“公车私用”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人算过一笔帐;一辆小轿车即使不计购置费和折旧费,光算油费、修理费、保险费、养路费及其它费用,一年就要开支2万元左右。Z县是个人口不到25万的小县,拥有各种大小车辆近400辆,仅小车一项开支每年就达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些日夜穿梭的小车有多少是因公而动,没有人能够说得消。一位科级干部的家属为了赴省城南昌喝一个朋友的喜酒,带上专车赴宴,一次就花费汽油费、停车费、驾驶员差旅费400余元。
狂吃滥喝,失控的招待费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曾三令五申,狠煞吃喝风,然而公款吃喝之风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在洒足饭饱之余,每人拿一盒烟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惯例。以请客为名、联系业务为名的公烟私抽现象已绝不是个别。报载,B省某地区1991年高档烟销售高达2.3亿元,其中80%是公款购买。仅此一项每年就烧掉1.8亿元,而当年该地区财政入库也才3.9亿元。此种情况在其它地方亦屡见不鲜。国家统计局测算,全国大中型饭店中,有60——70%的营业收入来自公款宴请。以保守的态度估算,全国用于公款宴请的费用高达800亿元之巨。
潇洒走一回,形形色色的公费旅游
国门洞开。人人眼睛都开始向外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许多人在心底有了一个企盼:潇洒走一回。
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心理,也为了“搞活”经济,各种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的会议、考察团应运而生,一时间。“港澳游”、“边境游”、“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三国游”成了这些冠冕堂皇的会议、研讨班、考察团最令人动心的内容。仅黑龙江省的三家旅行社,从1991年2月起到1992年5月止,便组团31个,1042个赴泰国、新加坡、港澳等地,耗费公款1500万元。
至于那些出国无望,只能望“洋”兴叹的人们,也如饥似渴地寻找着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全国各地的人们打着参观学习取经考察的旗号蜂涌而出,一路乘飞机住宾馆、绕道风景区。至于沿海诸如深圳、海南等开放区这些人已是早就逍遥过好几回了。那些风景名胜区更是召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会、研讨会、讨论会、鉴定会的绝好地点,其开支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某旅游点接待的旅客中,属公费旅游占70%以上,且住的一般都是较高级的旅馆。
花样百出的公款送礼
如果说:各种蜕变了的回扣已不是阳光下的罪恶,那么公款送礼现象如今已是随处可见,只是表现形式更为隐秘,而且手法也更加巧妙。
某乡一个乡长,为了在换届之际鲤鱼跳龙门,硬是由乡里出面贷款4000元,用于给各方打点,送的的年货则从冬笋、香菇到名烟名酒无所不包。
某地专业银行的一名干部曾自豪地说:“每到过年,我这里的年货应有尽有,从北京的烤鸭、泰和的乌骨鸡,到液化气、小孩玩的烟花,价值不下一万。”显而易见,他的这些年货无非是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作为交换条件罢了。
据某市不完全统计,1991年全市5000多个工商企业,累计送礼达1亿元。
礼品,自古以来就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是象上述现实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礼”,在世态的演变里,常常变得突兀、奇诡艰涩,让人忙乱迷惘,让人揪心自责,更让人匪夷所思。
并非尾声,关于灰色消费的思考
灰色消费的形式远不止于此,“公费上学”、“公款私存”、“公费家庭电话”等莫不属于此列。某单位曾统计过长途电话的构成情况,结果纯私事的约占三成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若行政事业单位中有5%的人每月打三次长话,那么一年中仅广东省就无偿给职工电话费4000万元以上
灰色消费,谁能仅仅看成是廉政建设范畴?这一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种领域,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它增大了单位经费开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状态下的“消费不公”,还刺激了铺张浪费现象,助长了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不良风气。
如何有效地抑制“灰色消费”膨胀和蔓延,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繁荣与安定,确保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推行,是摆在我们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光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