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体格检查中,竟有人不愿让自己合格。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1993年6月11日向陕棉十一厂劳务输出体检时在铜川矿务局招待所发生的事。
由于多种原因,铜川矿务局就业压力很大。全局现有待业青年15468人,富余待岗职工8672人,因政策已办招工手续但还无法上岗的933人。为此,该局积极多方联系组织劳务输出,向陕棉十一厂输出100名女工、10名男工的协议就是近来达成的。协议规定:输出期限3年,到期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自愿可续订合同,也可回局安排工作,工龄连续计算;工种男的为消防,女的为纺织;试用期内为3级工,3至6个月后根据本人技术水平定级,各类津贴补助执行国家标准。条件虽不算优越,可毕竟是一条出路。
该局劳资部门立刻在煤技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职业病和工伤子女顶替这些待分配人员中进行紧锣密鼓的宣传动员,并鉴于以往的情况宣布了一条政策:凡符合条件者都应报名,组织安排去而本人不愿去者不再分配工作。这么一来,总算“组织”了178人报名。可是到6月11日当厂方组织体检时,上检人数却戏剧般地变成了78人,整整100人不露面。冷落的场面又使一些原本就不太坚定的人大有“误人歧途”的感觉,千方百计“迷途知返”。厂方要求双眼视力各1.0以上,可一些人硬是对视力表上的“0.1”也视而不见。一名家住桃园矿的女青年在验视力之前就声称自己是“0.2”。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反问:“你这次刚顶替招工,视力0.2就不符合招工条件!”姑娘心虚,怕弄巧成拙,照实一查,两眼都是1.2。整个体检结果,除10名男的合格外,女的合格仅37人,距100名的输出计划相差近2/3。
据悉,该局在向南方企业、首钢等单位组织劳务输出和招工时,也出现过类似令人尴尬的局面。一面是走出山门打天下,一面是待业待岗吃闲饭,有些人为什么偏偏选择后者呢?
(冬至)
读了这篇报道,令人忧虑和深思:现在,一方面,就业、求职难,许多人没事干;但另一方面,招工也很难,许多事没人干。对这种社会现象,需要作具体分析,并切实从观念和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调节。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择业观念、择业标准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可以理解和应该允许的。但是,如果宁愿没事干,也不到需要的岗位和地方去工作,就难以理解和不太正常了,也不是我们应该提倡、支持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标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丢掉了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好传统,自觉不自觉地沾染了贪图安逸、怕苦怕累、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腐朽落后的思想。热诚奉劝我们的职工特别是青年朋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标准,实际一点,勿失良机,积极稳妥地闯开工作和生活的现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