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亮
“检查多,评比多,考试多”这些企业过去抱怨的“三多”,如今已逐渐消减,但新近冒出的另一“多”,组织公费出国、出境旅游多,却有方兴未艾之势,已成为困扰企业的新问题。
据报载,近期以来,一些企业频频收到某些机关、团体发来的邀请出国函件。其数量之多,几令企业应接不暇。某水泥厂去年底至今已收到有关行业协会或管理协会、××中心邀请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出国考察件几十份。这些邀请大都以“考察、培训、研讨”等名义出现,而参加者一般须缴纳高额费用。譬如,由某学会组织的赴东南亚地区考察团,为期12天(其中:泰国5天,新加坡3天,香港2天,澳门2天),交费竟高达2500美元,而其蜻蜓点水式的考察时间的安排更令人疑窦顿生、大惑不解。难怪有人说:“这样的考察到底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对内要开放,对外也要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进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内引外联,参与竞争,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那些必要的考察不仅不应该减少,而且还必须继续发扬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满天飞的出国“请柬”的后面,有相当一部分出国邀请属一般性参观,与企业的联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如此考察,其结果只会使本来经济就不大宽余的企业雪上加霜。不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从国外回来后,当问其收获时,却一副茫茫然的样子,除了谈谈国外的风光外,实在说不清与本企业密切相关的收获。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的企业领导干部想去国外“取经”,不必象唐僧师徒那样,挑着担,牵着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可成行,自会有人为其办理好所有的细软物什,便可漂洋过海,“潇洒走一回”了。但症结恰恰在于,当“潇洒”之后,能否取回使企业发展的“真经”则尤其重要。唐僧西行结果,取回了“阿弥陀佛”这一真经,如果我们的当代“唐僧”们经一番云游之后,只是津津乐道于“西天”旖旎的风光,恐怕连唐僧也会不齿的。
行文至此,似可结尾了。忽又想到几日前报纸上讲述的一件事,不妨摘录于此:
“一位女士到英国出公差,在伦敦机场突发高烧,昏迷不醒,被送进英国皇家医院,服了药,打了点滴,翌日便康复如初。庆幸之余,她把服剩的药片和针剂宝贝般放进兜内,以便带回国交给医学界的朋友化验研究。朋友看罢,开怀大笑,原来她所带的英国皇家医院的‘神丹妙药’乃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制药厂生产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