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念活企业“机制经”

——西安市建三公司“一司两制”所引起的思考

2023年09月26日

本报记者 杨令青 中国建设报记者 姚宽一

到“全国先进施工企业”西安市建三公司采访,想在这个老先进身上挖点新东西。真是不负所望,经理李志英见面就向我们说:我们已将一工区改制为第一股份有限公司,可谓“一司两制”。于是记者对此来了个刨根问底

西安市建三公司成立于五十年代,现有职工3500余人,八十年代曾创出了被称为具有“深圳速度”的西安十万吨啤酒厂一期工程,受到市政府明令嘉奖。1990年公司被认证为国家一级施工企业。一工区曾是这个公司的亏损大户,1989年,公司对各基层单位实行了“自揽任务,自建队伍,自立章程,包上缴利润和费用”的“三自一包”经营方针,使各基层单位直接面向市场,创造效益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一工区当年一举甩掉亏损大户帽子。

但是,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有的工区经济效益还不理想。如何把市场对企业构成的风险压力落实到每个职工的头上,构筑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机制?公司根据建筑企业的特殊性,决定分步实行股份制。

去年10月,一工区的500多名职工参股成为股东。职工(股东)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直接捆在了一起,企业的兴衰与股东(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今年不到六月底,就超额完成了全年2000万元的计划任务。原工区区长现为股份公司经理石康民说,他们有信心年底完成产值4000万元,为去年的1.5倍。

据了解,这是陕西省内建筑企业最早实行内部股份制的一家。此间权威人士称,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变企业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混合型所有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根本出路,势在必行。

记者以为:首先,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搞活大中型企业有两种可能途径;一是通过协调配套地全面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共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二是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分批实现。同时,一个企业内部,也可根据所属单位的不同情况,分期分批实现经营机制转换。

共同实现经营机制转换,当然是一种理想的途径,但它要求配套改革的条件高,难度大,时间长,另外一些已经有条件转换经营机制的企业或企业内部一些所属单位,将会在等待中丧失时机,造成机会损失。因此,分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或者像市建三公司分批在企业内部实现经营机制转变,不能不说是从当前实际出发的一种好的选择。

其次,试行股份制为本已紧缺资金的企业,打开了一个筹资渠道。市建三公司仅在一工区内实行股份制,就筹得60万元流动资金,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第三,企业自负盈亏,必须有具体的实现形式。无论负盈还是负亏,主体都是企业。企业要实现自负盈亏,就必须使企业享有负盈的权利和具备负亏的能

力,而国有企

业的财产属全民所有,企业用什么负亏?怎样负亏?即必须要解决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实现形式问题。股份制无疑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办法。

上篇:泰国将军多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3/7/19930710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07/10/20828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