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贯彻“条例”和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各级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回顾近年来企业工作的实践,我最深的体会是:要搞活大中型企业,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一、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单打一抓生产”的旧观念,确立以销售为龙头的运行观
企业是经济实体。要保证企业内部正常的经济运行,必须依次经过采购、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和生产、流通两个过程。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源和要素由国家分配,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只单纯组织生产就可以正常运行。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生产资源和要素以及产品都要进入市场,尤其是产品销售对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运行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把产品销售比做一个惊险的跳跃。他说产品卖不出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产品销售既是实现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关键,又是连接保证企业经济运行的总枢纽。产品卖出去,生产的价值和利润才能实现,购买原料和设备等进行生产的资金才能有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顺利运行。1991年以来,我们把销售工作做为带动全厂经济发展的总龙头来抓,对销售公司实行销售收入销售费用和工资奖金挂钩浮动,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全面承包,千方百计促销扩销。1991年完成销售收入2000万元,1992年完成销售收入3300万元。由于产品销售好,周转快,企业不仅摆脱了治理整顿期间那种产品卖不掉、资金回不来、原料投不进、产品出不来的恶性循环状况,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1992年我们完成工业总产值3200万元,比1990年增长了1.6倍,比1991年增长70%。
二、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一贯制”的旧干法,确立以市场需求为标准的产品观
过去搞计划经济,企业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结果形成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结构。很多企业的技术陈旧,品种单一,性能落后,外观质量差。这种情况越来越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客观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目标,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名优新特等具有扩散、冲击效应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企业兴旺发达,一个坏产品则可以使企业身败名裂。产品好,企业兴,产品坏,企业败。一个谋求发展的企业,就要有强烈的产品意识,产品创意和产品开发机制。1986年以来,我们厂就按照建筑市场的需要,淘汰了落后的鼓筒式搅拌机,和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究开发了各种新型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输送车、混凝土输送泵。自行研究开发了各种混凝土自动配料机,混凝土组合搅拌站。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混凝土配料、搅拌、输送一条龙的产品结构。其中一个国优产品,两个部优产品,两个省优产品和一个国家专利产品。这为我厂生产上台阶奠定了强有力的产品基础。
三、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重产值轻利润”的旧标准,确立投入产出相比较的效益观
重产值轻利润是计划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企业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追求产值忽视利润,产值成为考核企业的首要指标。现在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亏损,三分之一的企业虚盈实亏,就是一味追求产值忽视利润造成的严重后果。利润是企业积累、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的源泉。企业利润高,积累快,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大,职工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亦然。一个没有盈利甚至亏损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企业。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盈利则是企业的直接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重产值轻利润的陈旧思想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益观。1991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增本减利因素越来越多。为了消化涨价因素,提高盈利水平,我们提出了以最少的产品开发费用争取最大的开发效果;以最低的采购费用获得最大的物资保证;以最少的生产费用生产最多的产品产量;以最低的销售费用取得最多的销售收入;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资金利润的效益管理思想。并在全厂开展了“三降两抓一提高”的活动,即降低设计成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抓增产节约、抓增收节支,提高销售利润率。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每年消化130多万元的涨价因素,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1992年我们实现利润85万元,分别比1990年和1991年提高85%和46%,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跻身全省3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前6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