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是空气流动后所形成的危险;英文词中的“企业”(enterise)本身就已经包含着风险事件的因素。
笔者曾经问过38家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讲“厂长难当”,“企业难搞”。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体制改革尚未协调配套与旧习惯、旧框框、旧意识没有完全消失及“左”的影响根深蒂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关键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迫切需要我们树立敢闯敢干的风险意识。即使我们已经制定出详细的改革方案,仍然离不开创新,因为计划终究代替不了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要转变企业行为机制,没有一点探索精神是搞不好的。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型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强,并且创造出“怀抱炸弹”式经营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始终具有一种危机感,犹如逼迫“怀抱炸弹”;又具有自信心,对“炸弹”敢抱、善抱、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激励职工背水一战、抓住机遇取胜。电建系统的西北电建器材总厂,1990年底已累计亏损400多万元。面对严峻形势,该厂一面在职工中间开展风险意识教育,一面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实行超定额多拿不封顶、完不成定额扣基本工资,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先后开发出气卸式酸、碱液罐车、大容量电热炉、我国最大的加热器、蒸发器等20多项新产品,有的还填补国内空白,出口到国外,一举甩掉了亏损帽子。
风险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在量变的积累下产生质变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可以把握的必然趋势,并通过一定的程序暴露诱发出来。
风险既能带来消极的“心理”,也能产生一定的正“效应”。消极方面主要有:
抑制心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几乎并没有感受到风险的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抑制心理发挥作用,突出表现在“等待观望症”。政府等企业转换机制,企业等政府转变职能。1992年3月,一些省市试行“三改”几个月后立即降温,除过客观条件不具备外,主要还是有的领导担心“出头的椽子先烂”,心甘情愿“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最自由。”许多干部习惯上仍然按“红头文件”办事,满足于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
——忧惧心理。风险意识转换成现实危险后容易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产生一定的破坏行为,同时,也可以窒息一些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如在“三改”中,干部怕落聘下台脸上无光、群众担心失去铁饭碗后生活水平下降。
——困惑心理。风险事件一般具有短期性、突发性、盲目性的特征。如果有的领导缺乏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难免会惊慌失措。像作为让利性和劳务报酬性的促销手段而产生的回扣问题,在沿海特区把它视为商品流通的“润滑剂”,但内地一些市县则加以种种限制,甚至当成贪污犯罪全部上交。
以上所说为消极方面。从正面看,风险亦可产生效应:
激励效应:风险因素既给人创造了紧张的气氛,也能够鼓舞士气,鞭策后进,给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大伙真正领会“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的道理。
竞争效应:俗话讲“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不使劲”。竞争意识会产生风险观念,必然也会增强时间、效益第一的思想。众所周知,昔日企业实行的“大锅饭”政策,实际上就是以牺牲高效率为代价的。相反,许多企业坚持开展的“百日劳动竞赛”、“比学赶帮超”、“八五”立功赛,树立功臣、标兵争先创优等活动,就已经贯穿了竞争的内容。
释能效应:在和平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易使人产生弱化的消极情绪和懒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提出,在没有任何风险的状态下普通人只能发挥其潜能的11%,倘若能够发挥其大脑一半的潜在思维学习外语,就可以不费劲地学会30多种语言。
总之,风险意识及其行为,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杠杆,广大企业也只有通过参加各种风险经营,才可以磨炼出“法人”的意志。一些厂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困难累积起来是成倍数似的跳跃,而对它们的认识却像加法一样缓慢地提高,因此,要加强灌输教育,宣传“争第一”光荣的思想。并试行“法人”在一年内不犯“合理错误”就让位的制度。即允许你在法律的范围内敢闯敢干,主要因为客观原因太差而造成的失误,切实保护那些敢为天下先的骨干。
舒适与风险不可兼而得之,舒适易生惰性,风险造就英雄。国有大中型企业若要走出低谷,舍后者无其路。
袁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