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捷
他,接触过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印象:长条脸儿,清癯白皙,带幅近视眼镜,走路轻盈,慢条斯理,性格随和,待人恭敬客气,一派文弱书生气度。他勤学好钻,品行拘谨,给许多人一个特有的感觉:“痴”。
他,就是赵健仓,西电一公司施管科焊接工程师。论年龄,不过三十岁刚出头,然而,这职称却与他的学识和成就很相称——工作十载,他已在国内技术刊物上发表焊接专业论文及科技成果24篇,文稿合计达57万字。其中有三项技术革新试验课题获有关荣誉奖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无不令周围同事们赞佩。
一日问赵:“你成功的秘决是什么?”他抬起头略作思忖,答道:“勤奋。还有……善于钻研和思考。”言虽简一词语道破一个通理。我深有感触,看来这位年轻的赵工已迈过了成功的第一个门坎,这一点不正是许多热血青年缺乏的么!
赵健仓干工作稳练踏实、勤恳认真,很受领导器重。他说:“每干一项工作,我都力求把它干好,干得出色,让别人放心。”这是很实在的话。而他更突出的特点是博采众长,善于钻研。几年来,他不仅博览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焊接技术书籍,并在此专业上有较深层次的造诣,而且阅读了许多社会、自然、管理科学及基础学科等方面的书籍。在他的书架上可以看到诸如《自然辩证法》、《系统工程》、《运筹学》、《生物学》、《科技发展史》等书刊。正如他一篇论文的标题“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他的知识面宽,因此他钻研课题能举一反三,得心应手,逻辑严密。
谈起他的工作经历很简单。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鼓风机厂,1991年调入一公司。但其学术成果却极丰富,从1984年起,他开始发表论文就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国内《仪器仪表学报》、《风机工业通讯》、《风机技术》、《西北电建》等刊物发表或连载长短焊接技术论文专著20多篇。其中17篇是他自己独立撰写,7篇由他执笔或主编与他人合作。其中每册10万字左右的《离心式风机叶轮焊接技术》、《科学技术论文撰写》、《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蒲城电厂一期工程焊接技术参考资料》等五本书在鼓风机厂和一公司内部发行。他还利用晚上时间多次举办技术员学习班,主讲自己钻研的这些课题成果和有关专业知识。1992年,是他出成果最多的一年,全年发表论文8篇,撰写专著和专业组织设计3部,合计32万7千字。翻译罗马尼亚英文焊接技术资料5万字。
赵健仓负责焊接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他除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很注重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技术革新、科学实验和研究。他个人曾进行三项、参与一项焊接工艺试验性探索。其中两项获奖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目前,他正搞的“20钢采用42公斤级焊条焊接工艺试验”,一旦成功,可使蒲电工程仅焊条至少节约资金30多万元。
1991年10月,他参加了宜昌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钎焊技术交流会。他的论文《国外钎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编入该会的论文集。1992年8月,他以一篇优秀论文作者身份,参加了包头市召开的全国第五届焊接学术研讨会。
赵工的作为和成就,印证了他的心声:“我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技术工作者,首先应具有宽博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加强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多写论文,因为撰写论文是一个再学习、再总结、再创造,把技术问题理论化的过程,对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尤其是对科技进步颇有益处……”
赵健仓的话道出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要有点精神”是他的座右铭,他的焊接专业就是他每天的精神依托和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