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郭金洲
俗称“敦煌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呜沙山东麓断层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米。莫高窟建于东晋,十六国时代前秦建元二年(336年),至唐武则天时代,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存北魏、西魏、西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壁画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第96窟,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窟外筑有大殿,唐时至少是三层,清光绪24年(1898年)有“建楼五层”的记载。1935年以后才建成现在的九层大殿,它是莫高窟的象征。这个窟高40余米,是莫高窟之最,窟内有一尊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像高33米,历史上叫做“北大像”,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这尊大像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弥勒是译音,汉语叫慈氏。弥勒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
1900年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这个被历史淹没了的宝库又引起了当代世人的瞩目。解放后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成立了敦煌研究院。成为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参观、研究、学习和想往之地。特别是日本国,到敦煌莫高窟的人连年不断。对这里的绘画、建筑、雕塑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