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7日刊登的《鲜血凝成的“?”》一文,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职工纷纷投书本报,针对报道中讴歌的张成龙的英雄壮举与触及的社会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的见解与呼声。下面刊载的,是部分来信摘要。
工人阶级的骄傲
陕汽厂职工陈爱莲来信说:成龙为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壮烈牺牲,我们痛惜失去了一位好工友、好兄弟。成龙之举感天地,泣鬼神,是我们工人阶级的骄傲!
宣传干部王晓娟来信说:一位不足18岁的青年,用热血昭示了正义的力量。龙龙,你的鲜血不会白流,你的同志、亲友和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名时代的勇士)——张成龙,你的生命是无价的。
西安医药经销公司职工凌云、小杜、向文、永照等来信说:张成龙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了正义,用鲜血证明了工人阶级不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热血,应唤醒良知
陕汽厂干部徐月华来信说:钱,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无人不谈,可为了钱,而丧失了情理和道德,不能不令人震惊。出租司机,看着流淌鲜血的伤员怕弄脏车不拉,医护人员迟迟不抢救,说到底这些都是钱在作怪。(也可能我武断了)。我们民族之魂不应该是这样!面对英雄的淋沥鲜血,应该唤醒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做人的起码良知。
《当代青年》杂志社邝彩琴来信说:“与张成龙等伤员素不相识的陈宝成师傅,好不容易把流着血的张成龙等5人送进医院。但医院里收了钱才能收病人。最后在陈师傅跪倒在地的情况下,医生请示院长后,才组织抢救。这事能全怪医生和医院吗?这样的伤者看后如果钱收不回来的话通过什么渠道解决?这些不都是“钱”的问题吗?当然,还应该解决机制上的问题。假如我们的社会建立了“见义勇为”、“人道主义”专项基金,事情不是好办多了吗?
公仆们,该引起深思
国家干部均文、星河来信说:“7、13”血案发生后,西安市委领导很快批示从严从快惩治凶犯,并派员看望尉问伤员和死者亲属。但遗憾的是,慰问者却没有去看望在血案中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张成龙的父亲母亲,至于死者的抚恤后事及家属的困难,政府可能更无人过问了。从这个不小的疏忽中,使人们不能不提出:慰问团官员们的公仆意识那里去了?
笔者认为,作为公仆,就应该和群众心贴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上。特别是那些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为公众利益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进人物,现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因而他们更希望得到理解、关怀和温暖。在这些先进人物作出奉献和付出牺牲或发生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党和国家官员能多走几步路,多说几句话,多解决点实际问题,这对先锋分子及其家属,将是多大的支持、安慰和鼓舞;相反,勇士也会心灰意冷,他们的家属、亲朋好友对我们的社会也会有看法。这种情绪产生的销蚀作用发展下去,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希望我们的各级干部从《鲜血》一文中吸取教训,切实改变作冈,当好人民的公仆
千万个张成龙站起来
陕汽总厂团委的来信反映了全厂团员青年们的心声。来信说:张成龙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他的英雄气慨激励着我们千千万万青少年。我们要学习他在突发事件面前临危不惧、不怕牺性、与歹徒英勇搏斗的精神;学习他嫉恶如仇,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信说,一个学英雄精神、走英雄之路的活动已在陕汽厂团员青年中蓬勃展开。
团省委宣传部长罗兴全来信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张成龙、高凤杰用行动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人的本质,看到我们国家的希望。在群众对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中,他们用行动表明:当代青年是可以信赖的。团省委对这一先进典型非常重视,将采取适当形式宣传表彰。我们相信一个张成龙倒下去,千万个张成龙将会站起来,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状况将会得到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