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刀山大海炼丹心

——记奋战在陕玻窑头、采板场的人们

2023年09月26日

边明科

当年,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了七七49天,铸就了一对火眼金睛;而今,杨大庆、袁炳炎……他们在陕西玻璃厂号称刀山火海的窑炉旁,采板场,炼出了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乐于奉献的颗颗丹心。

由于“年幼”工艺落后等原因,陕玻1987年投产以来,因玻璃划伤,缝合所用的线足能缝一件衣服,烫伤的皮肤可覆盖一个人的全身。发生的99起人身伤亡事故,约60%在窑炉旁、采板场,把这里比作刀山火海并非危言耸听。

采板岗位的“元老”许亚军,从手指、手腕到腿部,划伤10余处,缝合60余针,领导照顾他上看炉岗位,他说,我为熟练采板“交了那么多学费”,若再换个新手,还要花代价。他至今仍在采板岗位。

在切片岗位上为数不多的正式工中,杨大庆是其中之

1989年,退伍军人党员杨大庆一来厂就自愿上人称“老大难”的切片岗位,已干了4个年头,可还舍不得离开。位处采板场西南角的9号机,轨道是别的机子的三分之一,玻璃冷却不好,易炸。尤其是冬季,灼热的玻璃遇上寒风更易炸。夏季,西照日头,这里高达60℃,与季节不相称的工作服时常浸着汗水裹在身上,下雨屋顶漏,场地积水,一个班拖着被水泡得更沉重的劳保皮鞋,搬着10余公斤的玻璃,累计要走4、5公司里路。手被划伤,缝合了4针他也不休息。原来每月补助的35元减到了10元,切裁率优惠的两个百分点取消了,他不在意。为了提高切裁率,连半页报大的页片他都要改裁。杨大庆历尽艰辛,使在80%徘徊的切裁率上升到96%以上,并一直保持车间的前几名。仅提高切裁率一项,每年至少为厂里免去18万元的经济损失。他也用血汗为自己编织了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的花环。

如果说上刀山不易,那么闯火海更难。

在人们穿雪白的衬衣吹风扇的夏季,我厂保窑工穿一身棉工作服,在约700℃的蓄热室里清理烟道。拆一锨,能看见烟灰里的积火,烟尘弥漫烟道,进去的人往往因想多装一桶而烧着衣服,出来活像一大块冒着烟的煤。烟道清理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生产,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干通宵是寻常事。一职工说:“在这里干活一天喝一桶水都不用小便”。

去年热装时,将架子车下脚夹在了窑头吐着火舌的投料口,副班长张志明跳上投料台,带领大家在距火舌两米左右的地方,用铁棒撬、铁筢钩。党员洪雷、青工赵安军、杨国强站在最前面。轮胎炸裂夹杂着玻璃液四溅,有人脸烫烂了;有人眉毛烧掉了……八身白色的棉衣几乎全烧成了黑色。

厂级标兵,年过半百的工长袁炳炎,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自身硬”。即使休息时间,只要生产中有困难,随叫随到。去年冬季的一天晚上,已休息的袁炳炎听到车间告急的哨子声,急忙赶到车间,很快排除了一次因边凉引起的险情,避免了一次损失万元的掉炉事故。钻时2尺高的洞状的溜子里,脚踩在烫人的炉磁上打侧门,是袁炳炎常干的活。一次一个职工把侧门打不开,袁炳炎进去发现是侧门上的挂尺弯了,他找了根铁管,弓腰在溜子中搬正了挂尺,清理完机堂,湿透的衣服与灰尘和成了泥巴。由于有了这样的带头人,1992年他们工段产量,一级品率均居车间第一,产量要比第三名多6.7万重量箱。

上篇:寂寞小站,明明白白他的心
下篇:筆耕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08/05/20886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