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连声
外面的世界啥样?前些日子有幸作为陕西省新闻考察团的成员,到新、马、泰、港走了一遭,所见所闻不时地浮现在眼前。
经济,巨龙腾飞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没有西安市大,人口也只有180多万。
秀丽、整洁,雅静,使这座花园城市名不虚传;“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实力,更可谓举世闻名。
以“狮城”著称的新加坡,1965年经过艰难的谈判而脱离马来西亚,成为有独立尊严的共和国。
同我国一样,建国初期千疮百孔,百业待创。失业率高达13%和75%的人住房简陋的两大社会隐患,使新加坡成了弯腰驼背的“弱夫”。但是,到了70年代末,自强不息的新加坡人就摆脱了贫困,立于新兴工业化强国之林。
在新加坡导游、华裔黄钝理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在城区“走车观花”。那遮天蔽日的绿树,绿毯一般的草坪,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古朴典雅的政府大楼、雄伟壮观的金融中心、富丽堂皇的酒店、宾馆,让人目不暇接。所到之处一派繁荣昌盛,据当地一家报纸介绍,在亚洲“四小龙”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近几年,人均产值11900美元,在世界最富的国家或地区中居第27位,80%以上的人住上了宽敞的楼房,普遍实现了电气化,普遍拥有私家小轿车和电话,相当多的人家具备了出国旅游的经济条件;公私雇员都有退休金,可以无忧无虑的安度晚年。整个狮城已发展成为国际商贸、旅游、运输、金融、电讯、电子等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中心。新加坡着实是一个国富民乐的世界。
然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由于新加坡国土狭小、市场局限、国际竞争力下降,人力和经济资源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需要,由“四小龙”的第1位后移至第3位,因而实现战略调整已摆在了狮城国人的面前。
在这个目标下,前任总理、现任资政李光耀,响亮地提出要“长出第二只翅膀到海外去发展”的口号。去年,他特意到其祖籍山东作实地考察。去年以来,吴作栋总理曾多次大张旗鼓地宣传“两只翅膀”的既定国策。
新加坡政府已开始发起了向海外发展的总攻。贸易发展部门,不仅成立了海外信息机构,而且与国际信息网络连网,海外的办事处已由24个增加到27个,同时在中国的上海、越南的胡志明市等许多地方开设了“商业发展中心”,并设立有关基金,赞助到海外考察和办理商务的商贾,对设立海外行销办事处的,政府的资助可高达10万新元。今年以来,政府光举办海外发展展览57个,组织考察团58个,研讨会103次,仅费用就高达700万新元。
据新方同行介绍,他们发展的重点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和越南。据分析,他们在这里投资可使收益率达15%到20%。由于政府官员不少是华裔(李光耀儿子即为三位副总理之一),国民中华裔也占到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种语言、风俗乃至思维方式的相近性,更增强了他们来华投资的兴趣。所以,到去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共有600多个,实际金额近3亿美元。
在战略转移的进程中,新加坡不久前推出了“商品及服务税”(简称消费税),税率是3%,并且5年不变。政府还决定,把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减少3%。长此以来,新加坡推行的税务制度是征收直接税为主,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主要征收来源。约占到全部税收的50%左右。这一税制,约束了新加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了消除创收越大缴税越多的弊端,新加坡参照了50多个国家的经验,决定从明年4月1日起,全面实行消费税。值得思虑的是,这一重大举措,还未被所有国民所理解,特别是收入较少的人更是怕负担加重。
劳动力短缺,是新加坡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桎梏。在现有的150万名劳动力中,约有20万人系外籍,且大多数不懂技术或者是“半瓶子”。对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制定法律将雇员退休年龄由55岁提高到60岁;一方面组织代表团赴独联体招聘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富于战略眼光的新加坡政府把增加集装箱吞吐量作为迫在眉睫的任务。1992年,其海港运输的业务开展已处于全世界第二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仅比香港的770万个少135个。有关方面介绍说,新加坡正加紧实施集装箱码头的新建、扩建计划。1994年布拉尼箱运码头将全部建成,新增加480万个标准集装箱吞吐能力;丹戎巴葛箱运码头扩建工程1995年竣工后,全新加坡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1300万个。
新加坡再次飞跃的篮图是壮丽的、现实的。
“马来”,骏马奔来“马来(西亚),她像一匹骏马飞奔而来”。一位华人富翁这样夸赞马来西亚。
屈指算来,马来西亚经济大跨度迈进,被认为是1986年后的事。尤其是称之为吉祥数字的1988年至今,每年增长率均在9%上下。仅去年人均国民收入就高达3000美元。每个公私雇员,月工资最低也在130美元以上。每个家庭都有一两辆汽车;在吉隆坡市区,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53辆;电气化已十分普及。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共有1800多万人口,原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初级矿产品出口国家。进入80年代后,他们凭借国内政局稳、对外无战事的大好时机,抓紧吸引外资,发展国家经济。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诸如,凡产品外销量占一半以上者,雇佣马来西亚工人350个以上者,外商可在马办独资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股份比例外商可达51%;允许外商租用土地10年以上;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也十分优惠。比如,凡符合国家急需发展项目,外商企业免税两年;投资在25、50、100万马元以上的外商,分别免税3、4、5年。对于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免税期可放宽到10年以上。
特别有趣的是,马来西亚的开放政策还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马来西亚多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传统习惯,这个国家的女子不能与非家庭成员,尤其是男性进行任何部位的接触。但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政府特作出规定,准许涉外女性与外籍男性握手。我们开玩笑地称之为“握手公关”。
更为“开放”的是,今年初吉隆坡最高法院批准了森美兰州法院的一个决定,女企业家有限的受贿,可不算违法,但必须把它纳入个人收入总额,并依法缴税;如果不这样,政府将给予没收并依法惩处。一家报纸评论说,对女企业家的这种“优惠”,决不纵容她们贪污,而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女性开办企业。
有了梧桐树,自有凤凰落。坚挺的马元和8%的较高利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资。他们的外汇储备到去年9月底已达17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仅去年1至11月,获得外资总额达68.99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13%,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高度腾飞。
制造业是马来西亚经济的龙头。近几年,马来西亚把外资的50%用来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重视发展电子工业。现在制造业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28.2%,增加到去年的29.3%,并且在制造业中,出口产品几乎占了一半。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这一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下半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修改投资政策,决定把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经济增长每年保证7%,争取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民收入达1万美元,使马来西亚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
素有橡胶王国之称的马来西亚,这几年又变成了油棕王国。由当地导游黎金波小姐作向导,我们从新加坡进入马境,沿途数百公里,一望无际的全是油棕所在。它之所以称作油棕,是因为它那橙红色的果实里包含有一种液体,晶莹透明,色似琥珀,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种热带植物,原产于非洲西部,100多年前伊始传进马来西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后来才发现棕油的经济价值和营养成分大大高于大豆和花生油。起初,他们只是在国内消费,80年代后才打入国际市场,眼下已成为世界第一棕油生产国,产品已经多达数十种。其出口量在世界棕油市场上占到66%,棕油在世界食用油消费中也迅速提高到14%,直出口收入,处于整个国家外贸收入的第3位,并且会随着大批荒山的开发和把橡胶园重新垦殖而改种棕油,其外贸收入还会再来一番提高。
马来西亚多年以前一直是殖民地,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英、法、葡、瑞、荷等国的统治,因此,好多方面都带有西方世界的遗风。经济领域里的商会组织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来,马政府注重发挥商会的作用,在国际国内的经营活动中显示了独特的效应。据吉隆坡一家华文报纸介绍,马来西亚的商会是效法法国、英国而建立的,并在一开始与东南亚各国的商会有着密切的交往。这种组织最早的一家是1599年在法国的马赛创建。200多年来,商会在西方世界普遍建了起来。它是工商界自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众团体,自己发起、自筹资金、自选领袖、自主活动。其主要职能是沟通企业与政府及国际商会间的联系,交流信息,提供支持;协调成员企业间的关系;维护成员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泰国商会总干事丁身展先生谈到,马来西亚商会与中国、泰国、新加坡、香港、菲律宾、台湾及西方各国的商贸活动都较为频繁。马商会领袖之一的郭鹤年是马的首富。由他牵线搭桥的不说,光他直接为中国大陆提供投资项目就多达24个,诸如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福州、深圳、南宁、沈阳等城市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都是他投资兴建的。一位来访者问他在大陆投资的心为何这么热,他不加思索地答道:“没有别的民族好过华人,很大批的华人在国内,都是很好的人。我觉得海外华裔到大陆投资是一件最好的事情。”这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一颗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