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玉璞
炎帝和黄帝都是汉族的始祖,合称“炎黄”。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炎帝热”,主要内容是争炎帝的出生地。本人无意界人这一争论,只想追昔抚今,把炎帝创农起源于关中的基本事实列举出来,与读者共勉。
《易·系辞》记载,炎帝“断(砍断)木为耜(音si),揉(扭弯)木为耒(音lei),耒耨(音nou)之利,以教天下”。这就是说,炎帝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农具耒耜和耨,是农具制造业(今天已发展为农机制造工业)的始祖;炎帝第一个教天下人民种植五谷,是农业的始祖。所以,人们便尊他为神农氏,推举他为继承燧人氏、伏羲氏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天子”(三皇的最后一位)。
炎帝一生致力农业,而且活动范围极广:从关中到中原,到山东,巡察江南而终,葬于“茶陵”,即今湖南省酃(音ling)县康乐乡。为什么开创原始农业的地区是关中而不是别处呢?这是因为:
1、从时间先后看:尽管人们对炎帝出生地分歧很大,但“长于姜水”(《水经注》)却没有异议。姜水在哪里,也有几种说法:《水经注》记载“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在今关中扶凤县)之中亭侧……俗名大横水”。与今天的河流对照,关中岐山县城西发源于周公庙润德泉的那条河南人横水,应是姜水;周代,今扶风县境有“姜氏”国,距美阳河不远,姜水应在扶风;今宝鸡市南秦岭漾峪沟中泉水长流,称姜水濛峪,距此不远有“姜城堡”,姜水应在这里。不管怎样,姜水在关中是没有问题的。“长于姜水”的“长”就是《晋语》上所说的炎帝“以姜水成”的“成”。“成”是功成名就,即已经发明了耒耜和耨,已经教人民种植五谷,已经被人们推举为“天子”的意思。这与《古迹志》骊山“三皇传为旧居”的记载及骊山南麓兰田县华胥乡原有三皇庙,供奉着燧人氏、伏羲和神农氏是完全一致的。2、从考古发掘看:第一,木器是与石器铁器并存的器具,就农具而言,最早的应是木质的耒耜和耨。耒是经过加工的弯曲的木柄,耜是安装在耒上的木刃,合成一个农具。手持耒,脚踏耜,实施耕种,后来发展为犁。耨是锄草的农具,后来发展为锄,炎帝生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的母系氏族时代,即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三皇旧居”骊山脚下仰韶文化遗址姜寨遣址中发现我国最早的木质农具。第二,姜寨遗址、半坡遗址及距姜水不远的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谷物粟(今称谷子)种的发现,证明关中是粟的故乡。它与《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的记载完全吻合。另外,在关中眉县发现距今约六千年前的酒器,证明关中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是最早用稷(今称高梁)酿酒的地方。因为稷是最好的酿酒原料,是与粟同时就有的最早的谷物品种。时至今日,关中西部仍广种稷。源远流长的陕西名酒西凤酒以稷为原料,产于姜水之旁的凤翔县。
3、从自然条件看:六七千年前的炎帝时代,关中纬度比现在偏南,气温比现在高出三至五度,相当于亚热带气候。地势平坦,河川纵横,土壤肥美。《尚书·禹贡》上说,关中“厥(其的意思)土唯黄壤,厥田唯上上”,即关中是疏松、深厚的黄色土壤,田地是天下第一等的膏腴之地。这种气候和土壤最适合粟、稷之类的旱地作物的生长。
4、从民族和姓氏上看:炎帝“长于姜水”,古代有以生长地和成名地为姓的习俗,所以姓姜。古代“姜”字与“羌”字通用,炎帝的姜姓部族也就是羌姓部族。周秦以后,华夷界线日益明显,原关中炎帝后裔中力量弱小的部分被汉族政权赶到天水的山区河谷地带,天水成了羌族的中心。后来,又被赶到更西的高原、山区和边陲地区,统称为“西羌”,与被称作“南蛮”的长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相区别。今羌族仍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陕南、甘南和川西北。尽管“南蛮”中也有炎帝的部族,但是最初跟随炎帝,使他功成名就的主要力量应是关中的姜姓部族和后来被赶到西方的羌族的祖先。
炎帝是姜姓的始祖,姜姓的根基在关中。随着炎帝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后裔的繁息,从姜姓中又分出许多支姓(新姓)来,如邰、吕、齐、申、许、焦、高等等,遍布全国各地,但直到宋代姜姓仍以与关中毗邻的“天水郡”为中心。三国名将羌维是天水的羌族。吕尚的祖先是关中的姜姓,所以吕尚又称姜尚、姜太公。
总之,关中是炎帝发明农具耒耜和耨的地方,是教民稼穑的发源地。这是陕西的传统优势和陕西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