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旧名同州,其西瓜历史悠久,遐尔驰名。大荔西瓜形大,皮薄、味沙而甘甜。关于大荔西瓜,民间有这样两句顺口溜,“红沙瓤赛冰糖”,“刀切哩,水流哩,走路的也要回头哩。”早在明代,大荔西瓜就被作为贡品上奉朝廷。这是往昔,当今的大荔西瓜仍称雄天下,1991年西瓜评比,大荔西瓜在全省名列第一,在全国名列第三。
那今年的大荔西瓜又如何呢?请听大荔瓜农的顺口溜:“大荔西瓜甲天下,天下不容大荔瓜。”,“瓜农盼瓜成,瓜成愁瓜农,投资数千元,收回是个零。”
欲哭无泪今年大荔全县种瓜农户共有15000户,面积5万余亩,总产两亿余斤。由于天公作美,加之瓜农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各种科学手段,今年大荔西瓜的产量、品质均为历史之最。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么好的大荔西瓜世人却不去问津,即就是售价2分钱也无人光顾。舍了血本,忙碌100余天,被烈日晒得黑油油的瓜农站在瓜田地头,一手遮阳,翘首远望,盼等公路上汽车来,但一天天等到的只是象西瓜一般大小的零。到了大荔,公路两边,尽是弃扔的成堆的西瓜,这些瓜都是小瓜,一般也都在七八斤左右。15斤以上的瓜,瓜农扔掉还于心不忍,便装了四轮或架子车四处叫卖,但其命运仍是一样:“贴上辛苦耗上油,跑来跑去都是个愁。”8月14日,记者来到大荔县种瓜面积最大的黄河库区,这里瓜田一望无际,足有两千余亩,蔚为壮观。记者摘下一大一小,一称,小的19斤,大的35斤,切开一尝,水往肚里流,甜自口边生,不由脱口叫绝。大荔人是弄大事的,在库区有6个大户,种瓜面积均在百亩以上,最少的种30亩,70至80亩的瓜户很普遍。记者采访了西林乡新安村6组的史元宝,他57岁左右,短裤短衫,头发胡子有半寸长,急得眼圈发青,他贷款投资6千元,种瓜30亩,产量在18万斤左右,虽开园一个星期,瓜却没卖掉一个。他无可奈何地说:“完了,今年算是彻底完了,现在只有等着这28万斤西瓜炸在地里,全家人是干急没办法。”我问:“你们没有主动地找找出路?”一旁的王震起(瓜农,也是贷款6000元种瓜30亩)说:“怎么没跑,我有两个儿子,一个跑西安,一个跑铜川,跑了两趟没有效果,现在是第三趟,已经出去三天了,人还没回来。”他又说:“现在每个瓜农都是吃不下睡不着,花生地里的草没时间拔,棉花地里的药也没心思打。”
外销无路内销无门
丰收了的大荔西瓜整个地卖不出去的原因,一是外销不畅。大荔西瓜的外销去向主要是四川,其次是东北,外运手段唯一为火车。但问题是我国铁路运输原本就十分紧张,加之在西瓜销售关键时候,宝成线又两次中断,西瓜车皮便一再地被压缩,往年外运西瓜车皮共有2000节,而今年仅要到100多节。一流西瓜在大荔卖不出去,但外地对大荔西瓜却是望梅兴叹,求之不得,尤其是四川。在大荔黄河饭店开设的西瓜交易市场上,记者见到成都农民周玉华,他说成都西瓜行情很好,象这么好的大荔西瓜每斤可以卖到4角钱,他想弄3个车皮,到西安分局去了两次,连个门隙都没有。外销如此,内销更无门,原因是省内西瓜供大于求,过去全省种瓜面积为80余万亩,而今年已扩大到100多万亩。谓南、蒲城、合阳、澄县、三原西瓜种的也疯,对大荔西瓜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省内最大的西瓜消费城市为西安,由于三原、渭南的西瓜也很便宜,那何必要舍近求远到大荔去拉瓜呢?据有关方面统计,往年,省内每天来大荔拉瓜的汽车有千余辆,而今年却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
仰天问
大荔县主管西瓜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大荔西瓜今年损失惨重,亏损瓜农占60%,持平的占30%,盈利的最多不过10%。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要问,大荔西瓜今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回答是
——“多因素”。第一,他反映,政府在引导农民认识市场和组织农民生产不力;第二,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一窝蜂。我省农村正在以市场取向推进改革,广大农民以效益高低安排自己的种养结构,农民往往只注重当年各种农副产品价格的情况,而并不注意和预测来年市场行情,习惯于今年什么东西挣钱,明年就大上什么。其结果便陷于严重过剩和严重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第三,假冒代替正宗。在西安大街上,充耳叫卖的都是大荔西瓜,实则多是蒲城、渭南、三原的假冒西瓜。假冒使大荔西瓜信誉降低,在西安大街上你不难听到这样一句话:“大荔西瓜不甜,就是个大。”第四,大荔西瓜今年全军覆没,很大成份在于大荔人苦果自酿,大荔西瓜有过辉煌的历史,其鼎盛期为1988年、1989年和1991年,那真是瓜好不愁卖,瓜价高,瓜质好,客商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荔人拿不稳了,摘青上市,利用地头之优,欺客强卖,至今有许多外地顾客一提去大荔拉瓜便毛骨悚然。就拿今年来说,形势已如此恶劣,在大荔欺客事仍有发生,甘肃临夏市尹小春,来大荔两宜镇南见村拉瓜,他先和瓜农郝建保联系,后见郝的瓜质量不好,便又改拉别人的,结果,至半途被郝拦住,毒打一顿,并抢走2000余元。
大荔西瓜,酸甜苦辣。对瓜农来讲,今年本无收,汗白流,苦愁满肚子。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一阵子窃喜,尽兴地吃,还多掏不了几个子。但明年呢?很有可能我们要掏大价去抢大荔瓜了,不信走着瞧。
本报记者 翟 龙
本报通讯员 拜小安
题图 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