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王照
看了一台儿童歌手电视大赛节目,除过“比邻”的《一休歌》、《我要找我爸爸》和几支港台影视插曲外,大体上千“童”一唱,颇似一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专歌演唱会。如果出于传统美德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考虑。那也很是难得。旁观者却清:无意于受这种恭维的人们,倒是想为小歌手们讨个公道——可供孩子们选唱的曲目还能有甚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今日舞台,要说“别无选择”自然违心,但磨出耳茧的“月”呀“夜”呀超系列之类,就有不“哥”即“妹”、无“爱”难歌的创作势头却也并非空口无凭。人膜拜了金子,必然地也就“拜拜”了“铜”(童)子。难怪评家呼日:“夜歌销魂当须醒”,勿忘“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晒到了屁股上。
孩子的活动场所不能说算少,倘要“潇洒走一遭”还不敢说算多。据报云:城镇学校中,一些人假“兴学”之名,把原有的学生游艺活动场所,改建的有之,占用的有之,甚至租赁的有之,使之成为经商营利的场所。
报云如何权且不论,就是座落繁市闹街的儿童影剧院一类,其景致就很难有多少使人名实相副的感受:高背软厢情侣座,夜场门票看通宵。如何个“看”通宵“侃”通宵,反正举场上下高背内外:不识儿童真面目,绰绰影影人半老。大童老童们徜徉于文化身载平庸无聊的录相中占尽惬意,也悄然占有原木是用来服务于儿童的一方净土。能说怪游客怨观众。一段相声让大师却说了个透彻“掠夺者”何许人?——蒙面杀手“钱”移默化也!幽默得就让人不敢沉默。
“占有”也好,“掠夺”也好,更有常人难于意会的另一种所谓“施舍”。比如一则广告,在“财源茂盛”、“恭喜发财”一类从旧商人那里检来而书写的对联和配乐童声中,让几个天真无邪的儿童扮作“善财童子”以祈“招财进宝”。此种“心术”和“艺术”的幻化,就颇似电影市场曾被非议的那个“儿童不宜”的一出故技重演。在此,不知可问一声:孩子他阿姨阿叔们,如此招“财”,想到没有它会是烧手的“柴”!
同是为孩子。有人慷慨解囊集资募捐,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无限爱心,托起宏伟的“希望工程”;也有人为钱驱动,不顾损“童”利己而“占有”而亵渎他(她)们纯净心灵世界的“舞台”。能说不是“希望工程”的“掠夺者”!
孩子是明天是未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少了他们的童歌、他们的“舞台”,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人之长的我们,能不愧对明天愧对未来,愧对那照耀了我们也照耀他们“明天”的“太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