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城县煤矿,一提起副矿长奕百明,职工们都会发出同样的赞叹:“老奕真是个勤勤恳恳、实实在在的好党员。”是啊,如今已年近六旬,退居二线,且患有煤结核职业病,属劳保对象的老奕,还天天同工人一起下井干活,单就这一点,工人们都把他视为知己,何况他又在劳动现场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敬佩了。
早在1968年,县煤矿筹建立井时,老奕就参加了西北断层坡底的掘进工程。当时,一连掘进几个月始终不见煤层,一些人泄气了,有人还下结论:“此处无煤。”而老奕却详细观察了现场的地层构造,认真分析了地质资料,断定沙岩下面10多米有煤。可当时他的建议未被重视,结果沿着原定路线开发两年仍未见煤。在山穷水尽之时,矿上决定试行老奕的方案。没有多久,明光闪亮的乌金开采出来了,望着滚滚而出的地下宝藏,工人们欢呼雀跃,一下把老奕围了个三圈六匝,问他当初为啥能力排众议,作出精确判断,他说:“是因为有了亲身实践。”
经常参加井下劳动,使老奕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到工人群众的意见,丰富自己的技术方案。1987年,他在本矿赵家风井工作,遇到严重水害,使工人无法坚持井下工作。领导从兄弟矿调来一个堵水队,也说水太大,堵不住。老奕同工人是一个巷道里的战友,他发动大伙出谋献策,各抒己见。经过他的综合分析后,一个治井排水方案迅速产生了。他们在煤巷上部30多米处建一蓄水池,然后采取两级提升的办法将水排出,就这样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便将巷道积水排净了,矿井也保住了。矿领导和工人都赞扬说:“老奕的脑子真神,啥难题在他面前都有法子解决。”老奕却说:“工人才是英雄呢,有疑难找他们,就象蚂蚁钻在磨道里——净是路”。
经常参加劳动,还使老奕对矿上的技术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得以验证、补充和修改。1989年在45万吨矿井扩建工程中,遇到了难以通过沟壑的难关。当巷道横穿沟底时,碰到24.5米沉积层,土、水、沙和料石相混合,两次试穿均因出现塌方而遭失败。后来,矿上又决定用沟底开拉明槽的办法强行通过,需用14个月时间,投资140万元。在劳动中,老奕广泛征求工人的意见,提出了“只扩一米一二,使用支护,短掘短砌”的方案。有人说:“这恐怕不安全吧。”老奕现场进行试验,一切正常。有人还有顾虑,老奕说:“我和你们一起下井,有啥怕的?”于是,矿上决定按新方案施工,结果工程不但提前一年完成任务,还节约资金40万元,且未发生任何事故。
如今,老奕已亲自参与建设了4口井,为蒲城煤矿立下了汗马功劳,别人劝他休息,他却说:“现在退居二线,劳动机会更多了,我咋能松气。”
(太平百玲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