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冬·
一提起爆炸,就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雷管、火药等危险品。但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潜伏着另一种“危险品”,说不定哪一天,你身边的某件商品就成了“定时炸弹”:某省一户人家在为老人祝寿时,儿媳被突然爆炸的高压锅盖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身亡。
早些时候就曾发生啤酒爆炸事件。好端端的一瓶啤酒,不知怎的就变成了“手榴弹”,直炸得“弹片”横飞,透肉入骨。此事还曾诉诸公堂,厂家以这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现象为借口,搪塞了之。结果,啤酒继续爆炸。究竟一年内有多少瓶啤酒发生爆炸无从考证,但质量问题是造成爆炸的直接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新产品脱颖而出,没成想“定时炸弹”的种类、花样也跟着“推陈出新”。有消息披露,一女士正在往脑袋上喷抹某名牌“摩丝”时,突然发生爆炸,女士脑部受伤严重。除此以外,热水器、发胶、灭蚊灵等爆炸事件也纷纷见诸报端,真可谓炸声连天。
面对这阵阵爆炸声,不知厂家有何感想?先不说生产合格、优质产品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起码应保证产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总不该对消费者构成生命威胁才是。透过这炸声,便可看出企业的质量意识到底强不强。有的只注重产品的外观和包装,而忽略了内在品质,有的只盯着经济指标,而把技术指标当作儿戏。这些做法于企业、社会和消费者均有百害而无一利。好在《产品质量法》已颁布,质量万里行再次掀起高潮,作为厂家应以法律为准绳,严把产品质量关;作为消费者也应学会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再也不要饱受被炸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