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翟西滨
去年十二月,我在深圳参加一个工会宣教工作理论研讨班,有幸去了趟中英街,一晃半年有余,每每想起此事,就像昨日才去过似的。
12月,这季节在我们北方,已是寒气袭人,难以出门,而在南国深圳恰是不冷不热的好季节。大家吃罢早饭,就急不可耐地登上大轿车,九点准时出发……我们住的东晓招待所离沙头角镇有30多公里路,约莫十点半就到了沙头角边境站。边境站不大,二层楼宇,楼顶有一面国旗,迎风招展,一层入关、二层出关,倒也井然有序。一份边境证最多签5个人名,我的名字排在首位,带队自然成了我的任务,我招呼其余4位,各自拿好身份证(出关须两证齐全,即:边境证、身份证)排队走向关口,出关后,里面已是人头攒动,我们几人的头更是摇得像拨啷鼓,并相互打问:“那是中英街?”当时,我也发懵,忽然,办班老师的话响在耳边:“出关向右拐就是中英街,左手方是我们中方,右手方是香港。”“瞧,这就是中英街”我顺口一声、并朝右方指去。中午十一点的中英街已是人满为患,走在拥挤的中英街,我左右环视,左方是我们中方店铺,外表装饰一新,内部很是豪华气派,而右侧港方店铺,大都为一层民舍,又低又矮,较为陈旧,多数店铺也就是那么十来平方,还有几家属长方形的套间房,里面有七、八个摊位。港方店铺经营的品种,多为金银首饰、电子产品及小百货,还有日本糖果、韩国饼干等食品,我看了一下价目:美国苹果10元6个,印度苹果4元一斤……在中英街上,无论是中方还是港方店铺,商品基本上都明码标价,且两种价格,一是人民币价,一是港币价(当是人民币与港币之比为95元:100元,而官价为75元:100元,在港方店铺光顾购物者多是中方游客,究其因:一是图新鲜,二是有些商品价格比我方低。如:同样一袋味丹(味精)用人民币买,我方为5.5元,港方为5无,金货我方每克售价90元左右,港方86元左右,还有香皂、袜子、布料等小百货商品价亦比我方略低。
中英街全长250米左右,道宽为3米,据当地人讲:前些年中英街道中央有界碑,两边有巡警,双方游客均不得“越雷池半步!”中英街的界碑现已不复存在,双方游客在中英街购物如同一家人来去自由。
“到中英街、潇洒走一回”这大概是内地人到此一游的共同心态。我们一行几人,中英街路程过半,该采购的东西已差不多了。当我们再往回走,愈走愈觉得吃亏,前面我们花10元买了8块香皂,谁知:后面9元就能买8块,同行的小李怨忿地说:“唉,真是好戏在后面,好价在前面。”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港方的背街。这里有几家零散的店铺,其中有家不足15平方的店铺,经营的全是录像带,我们走进一看货架,嗬,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对裸体男女剧照,什么《灵与肉》《偷渡者》等,多为黄色录像带,我瞧哪位店老板,是位四十开外的女人,正大腿压二腿坐有门楣下,怡然自得地刁着烟,这一“场景”在中方店铺是绝对看不到的,我们几人被“羞”出,同行的老王说了一句话:“两种制度、一目了然”……
下午四点我们开始入关,在拥挤的人流中,我被挤得呲牙咧嘴,那个难受、痛苦劲,委实有点来之悔矣,别人我说不准是咋入的关,反正我是转着圈,被挤进关的。回到车上,大家都在谈论着中英街一游的观感,我静静地听着……一位青年忽地站起,用左手捂了一下嘴、又扬起:“拜拜,我还会来!”
我想:这恐怕不单是他一人的夙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