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土明
1993年8月20日北京外交部供应处来电:
几年来,我处一直以贵公司生产的黑米酒供应我驻外机构馈赠外宾及宴请使用,得到驻外使节的好评。近期各使馆纷纷来电,需黑米酒。近期可否供货?望加强合作,致谢。外交部供应处。
正当好多企业在为贷款一愁莫展之时,秦洋人接到国家经贸委等部门批复,贷款2950万元,用于黑米酒专项技改。
至此秦巴山间的古洋州再次沸腾了。
一、一路成就辉煌
踏平坎坷是大道。蔡伦,这位令世界人民敬仰的发明者把在高墙深宫里研制的造纸术带到他的封地——洋县龙亭,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把人类社会推向了文明的轨道,把人类智慧的结晶用质细体轻的纸记载下来以传后人,难怪被世人推荐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就在这秦巴山间的沃土上,陕西省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在公司总经理李天刚的率领下,踏着当年蔡侯造纸的足迹,把艰苦创业,大胆求索、敢为天下先的旗帜掣向蓝天,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研制生产的中华猕猴桃酒、黑米酒和黑米营养食品等5大类40多种产品,频频获得国、部、省优称号。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远销美国、日本、德国、香港、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难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年6月到汉中暨洋县视察中,在品尝秦洋人生产的黑米酒后,连声称赞。
难怪在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秦洋人独领风骚,掀起了中华大地上的两次食品浪潮,并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八十年代初,当九州大地滚起猕猴桃果酒大浪之时,秦洋人独具匠心,生产的中华猕猴桃酒成为这次浪潮中一朵晶莹璀璨的浪花,一举夺得轻工部和陕西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
九十年代,黑米食品象无形的魔掌紧扣消费者心弦之时,社会上各类黑色食品大浪一浪高过一浪,秦洋人又研制生产出了色、香、味独特营养、功能、保健型的黑米酒系列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黄酒行业的一项空白,还连夺76次国、部、省质量评比桂冠。1991年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被中联部、外交部列为国宴用酒。
伟大的创举,非凡的精明,辉煌的成绩,怎能不让人们钦佩和敬慕。
建厂九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却流光溢彩;厂龄9岁,在同行的面前是个幼小、雅嫩的小弟弟,可“早慧”者的才华,却世人翘首。
奥妙何在?
愿君共品这血与火,生与死的发展纪事吧!
二、谁持彩练当空舞
1、非常时期的李天刚
不屈不挠,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的信念,形成了秦洋人独具的企业精神。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8个用万年青镶拼而成的大字显现在一进厂门那30度斜面的花坛上,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翠绿、挺拔、茁壮,每一片叶子象征着每一个职工,每一句话语、每一个举动都出自于这8个大字的内涵。
不是吗?当年华夏大地被改革的春风吹拂时,沉睡多年的洋县地方工业象大汉子鼾睡一场,一梦惊醒,大千世界如此丰富、纷呈、多彩、绚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沿海经济迅速发展……
洋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绘描着县城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
县委办公室,原任县委书记胡仕银召见了当时的洋县酒厂副厂长李天刚。
李厂长,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16岁进酒厂,扛大锨、制酒曲、管技术、搞生产经营,可谓十八般武艺件件不挡。然而,要创办汉中地区首家由粮食生产转向果酒生产,由多浓度酒转向低度、营养、功能、保健型的生产厂,对他来说深感肩上重任。“省地县已把希望寄托在生产食品饮料新型产业上,就需要你出任经理,大胆地干吧!”书记的话语久久回响在他的耳边。
鲁迅讲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
那么,从建厂时的18条汉子到现在的六百多名兄弟姐妹们从创业发展整整3200个日夜夜,历史留下了他光辉的一页。不仅有强大的科研队伍,而且有黄酒史上的脊梁,86名诸葛亮,不仅联合办厂,而且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有独创的质量观,而且有一个高效协作的领导群体,不仅使一个“鬼不叫”地方机声隆隆,而且产量发展到现在的万吨,在我国黄酒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当年起家的13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000多万元,年实现利税700万元。
毫不夸张,他们也是真正黄酒史上的英雄。
2、十八勇士敢闯“鬼不叫”
公元1984年11月1日,洋县白酒厂门口。
秋风瑟瑟扫落叶,世间人情有多少?
县酒厂的同志在为18名骨干送行。他们要到距本厂不足千米的东南角一块“鬼不叫”的地方创办陕西省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从大门内到大门外的柏油路面,正好10米,米分毫布满荆棘,步履艰难,它需要超人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常人所不及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几十双眼睛以各色目光瞧着他们,几十张3寸之舌在评品着他们。“办个屁厂,不垮算怪”,“出风头,拐一把,发洋财”,更有甚者说啥:“宁为鸡首,不为马后嘛。”风声、雨声、人言声,没有挡住他们,他们目标已定。
说起“鬼不叫”地方,还有一段难忘的历史。县城东南角的这一宝地,一马平川,可不知为啥,先后有几个事业或企业单位在此办公或生产,都因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一个个满腔热血搞建设,灰心丧气收摊子,迁的迁,搬的搬,倒闭的倒闭。到终一个烟厂,也是昙花一现,英年早逝。因此,当地人称这里“鬼不叫”,意指人还有什么法子?
一股股剌鼻的烂烟味,没腿深的杂草丛里,不时有野兔窜出,行人的小路是用几十块生满苔藓的烂机砖铺成,一步一块,进厂的大门龇牙咧嘴,一扇下落明,一扇半悬着。
翌日,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阳光从没有玻璃的窗缝里挤了进来,撒落在缺腿少胳膀的木条椅子上,18条汉子就站在这椅子的旁边举行建厂宣誓。总经理用他那沙哑而铿锵的语调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组织让我们来,难免坎坷、崎岖,可路走定了,只能背水一战。当年的勇士谁能忘记,他们有几个人眼眶没有湿润?
旧房破墙一口锅,十八罗汉没有窝;
铺上稻草盖麻袋,昼夜兼程创业忙。
条件恶劣没有吓倒他们,任务艰巨没有压倒他们。18个铮铮铁汉硬是凭着百余斤身躯和五斤米脑壳,噙着泪,流着血在荒芜的上地上谱写黄酒史上那最光辉的一页。
3、“洋县要发黑米财”
“黑谷在洋县栽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为何不走高产和深加工的路子?”
“秦洋公司已研制出了黑米酒,可因原料元法保证,企业效益难以提高。农民、企业两相受灾”。
几经兴衰,几经愁,几经波折,几时兴。
五年前的一天,金黄色的阳光撒落在县委常委会议室的玻璃上。县委常委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在研讨洋县要发黑米财的新途径。
加强黑米种管的科研力量,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快黑米食品的系列开发。走科工贸的路子,同时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光景,黑谷单产提高一倍多,栽种面积发展到2万亩,品种由单一的黑谷发展到现在的优质黑谷,黑糯谷、黑又粘等5大类新品种。洋县黑米深加工也象有人讲的全县刮起“黑旋风”,生产黑米食品的厂如雨后春笋。洋县也因为有了“东方宝石”——朱鹮和秦洋人的杰作黑米酒而名扬四海。
这其中有名人贤士的指点,有各条战线的努力,更有各界洋县领导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预测市场信息,引进项目资金,解决经营管理过节中的问题,哪一样少得了他们。
县委书记(原县长)潘光大,可以说为立足本地黑米资源,舞起黑色食品龙头立了汗马功劳。他同县上几大班子的领导除了下活全县40多万人的这盘棋外,搞调查,定项目,求翻番,百忙之中解决秦洋人的具体困难,为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作过统计,1989年下半年潘光大同志出任洋县父母官,每年到公司调查、了解、解决重大问题至少也有30次。
1989年冬,当银根紧缩,物价猛张之时,秦洋公司几乎是干涸之鱼,4500吨的黑米酒技改项目眼睁睁地就要收尾投产,可总经理犯难,一个个报告最终要钱。怎么办?县长挂帅,翻秦岭,过潼关,最后由国家农牧渔业部解决了数百万元的贷款,赢得了时间救活了企业。就这样经他出面协调、解决该厂资金达千万元。
实践出真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管你那个地方环境多优美,历史多悠久,故事多动人,但没有一定的知名度,恐怕你那个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站稳足根,求得发展,企业也如此。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书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企业这样去作。平时,一旦企业有宣传的机会,他从不放过。当他得知陕西省某剧团要到日本演出时,他利用开会之机5次登门协商。最后,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黑米酒系列产品也同陕西秦腔一样受到“洋人”的赞誉和青睐。
去年初,潘光大同志利用北京出差之机,找到当年在外交部学习的老同学,把洋县介绍给他们,竹筒倒核桃一个不留。不久,对方在考察秦洋人的产品后,又经市场调查,最终决定把陕西省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黑米酒定为发往中国各个驻外大使馆和领事馆的招待用酒。
即使有如椽巨笔,又岂能一一绘尽洋县历届领导、现任领导及其为黑米酒登峰造极出大力流大汗的风流人事?已写的挂一漏万,未写及的还很多。这正如县委书记潘光大同志常讲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县上一班人谁汗少流,力少出来?
三、江山代有才人出
1、不买专利,请诸葛
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而市场的竞争表面上是企业产品竞争,产品竞争的关键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秦洋一班人在经营中悟出了这4个竞争观点,而且把它有机地结合,达到疱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地步。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必将如虎添翼。这样实践更具科学性和效益性。
建厂初,有人建议拿钱去买专利,以免担惊受怕搞科研,以免事倍功半,走吹糠见米的现成路。
可总经理心中的天平始终没有倾斜,他和技术人员一合计,买专利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此法治表不治本,何况我们经费紧张,能有多少钱去买技术和专利呢?
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求其下而两手空空。公司一班人心往一处想,眼往一块看,劲往一处使。几年来,秦洋人实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技术合作。先后与中国黄酒协会、陕西省轻工业研究所、陕西省中医学院、西北农业大学、西北交通大学、四川省发酵研究所等10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并聘请了16名全国著名的食品学家、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顾问,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智囊团。
不曾忘记,每一次的联合,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次的联合,都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和动力;每一次的联合,都给秦洋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现代黄酒业的鼻祖朱梅,应邀成为该司顾问。
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我国著名黄酒专家徐洪顺到此画龙点睛。
整整86名现代黄酒史上的精英、诸葛来到了陕西省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用公司总经理李天刚的话来讲,也就是找到一个黄承彦,就会找到诸葛亮,就引来许庶、庞统等一大批人才。
天上的群星璀璨,地上的人才荟萃。
2、“酿酒女皇”翟映雪
也许上帝把她降临到这个世界,命里注定了要吃苦、吃苦、再吃苦。
翟映雪,高中毕业,地地道道的洋县人。黄泥巴里寻猪草的小村姑,如今成了中国黄酒博士,极大的反差令人难以置信。
这位当时18个汉子建厂中的唯一女性,至从1975年调入县白酒厂搞技术,整整20年,把她的青春奉献给了酿酒业,把她的终身献给了黄酒事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粮食精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克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困难,一头扎进酒类研究。系统学习研究,25万字的学习笔记,是她智慧和心血的象征。
八十年代初,为研制中华猕猴桃酒,她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数字的对比,功夫不负有心人,当3000多个原始数据整齐的排列下来时,她成功了,色、香、味俱佳,生产工艺流程合理。首次生产的产品,当年就摘取了全国酒类质量大赛的桂冠。如今,猕猴桃酒由过去的单一型发展到浓甜、甜、半甜型近10种,产品畅销西北、华南等16个省市区,并批量销往东南亚,香港等地。
夜静静的,翟映雪宿舍窗子上的灯光划破了深夜的黑暗。她在思考,黑米出自洋县,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米主治“走马喉痹,调中气、主骨节风、瘫疾不遂,常年白发”现代医学探明,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多种药用价值。可愈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等症,长年食用可益寿延年。怎样把黑米变成营养、保健、功能型的饮料酒,以体小、量轻、汁浓奉献给忙碌劳作的人们?
大胆的设想,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在公司大力支持协作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研究。
5斤黑米,倒进发酵坛。
10斤黑米,倒进发酵缸。
100斤黑米,倒进发酵罐。
一年下来,60余次的试验,20000多个数字把她带向了成功的殿堂,黑米酒获准生产,产品一上市便受到京、津、沪、晋等地用户好评。
在征集省内外有关专定的评价报告后,秦洋人率先起草了生产黑米酒的量化指标和操作规程等10余份材料。
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朱梅评价说:酒业自有绍兴黄酒以来,用黑米酿成的新型黄酒在我国是一个创造。并赞誉:“黑米酒是大西北地区新创造的一株香飘万里的鲜花。”
轻工部高级工程师熊子书评价,黑米酒精莹透明,芳香扑鼻,酸甜适口,营养丰富,酒体协调,风格独特。
几年下来,黑米酒及其系列产品,连获国、部、省优称号,金银奖达70余次。
难怪人们称她为“酿酒女皇。”
3、善打硬仗的科研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效益的提高关键是投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
公司一呱呱坠地,第一声啼哭就喊的是人才。这不但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中初级人才和技术娴熟的工人。因此,除筑巢引凤外,想的就是招引和培养一大批中初级人才。
普通工人进厂,须交6500元的风险押金;大中专人才进厂可分文不交,还解决住房及夫妻分居问题;自学成才人员,学杂费用全额报销,工资照发;学成归来,可自选工作岗位,并按正科级待遇兑现。在这种聚才、爱才、养才、用才的优惠条件下,企业后劲无穷。这里有领导的胆识,更有科研人员的良苦用心。
而立之年的周宝龙,食品发酵上小有名气,5年前调入秦洋。从此,军令状下带着一帮年轻人,挑起了黑米食品科研开发的重担。一个个难题解决了,一项项新产品在这里问世。他与同伴在吞下别家卖给的假发酵菌的苦果后,同杨建中等人,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千余次发酵分离,用于清酒的酵母出现了。去年5月投入生产、当年增加利税100多万元。该产品在陕西省第三届科技成果交易会上获得金奖,今年又获国优产品称号。
据统计,秦洋人先后用于技术研究、培训上的费用达800万元,职工每人每年受TQC脱产培训和专业岗位知识教育不下160小时,年受训职工占总人数的90%以上,难怪这里形成了高、中、初级人才比为1:5:9的合理结构。
四、心中“上帝”永不落
1、“帝王享受、天下无双”
商品如林,商潮猛涨,竞争紧锣密鼓的现代社会,不知何人心生一计,提出在这一买一卖的商品流通中,把买方尊称为“上帝”。毋庸讳言,旨在如何使买方心情愉快、舒畅,符合消费新潮流,能使买方拿到或看到或品味后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并使其妻室儿女,亲朋好友满意,只要财力许可,都将义无反顾地成交。
企业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质量关。老板、经理牵肠挂肚的大事也是质量。秦洋人也不例外,他们不但有质量观,而且将质量观分为产品质量、成本质量和工作质量三位一体的有机成分。
秦洋公司的黑米食品能一直走俏大江南北,身价扶摇直上,正说明了这一点。
建司初,公司一班人提出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战略决策。教育全厂职工在质量上就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决不容下半点沙粒,在企业形象上决不允许有损害企业声誉的事情发生。
面对竞争,不换脑子换位子,降世即断乳的秦洋人每前进一步,即使是困难重重,可也决不偷工减料,决不在质量问题上打问号,打折扣。先后5次大规模技改,无论是以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到后来的正式运转生产,也从不放松全体职工的TQC教育,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下,实行责任制。这其中,人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全质办和各部部门质管小组行使职权,46项工序及外协包装材料的技术标准出台了,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和二级质量监测控制体系,实施了质量否决权制度,把质量管理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使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如今,秦洋人的产品合格率达100%,优质产品率达99.6%以上,五大类46种产品全部参加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
怪不得舆论界为秦洋人的质量大加赞誉。香港《大公报》1990年作为圣诞礼品向全港澳推荐。
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喝了黑米酒,沉思良久,吟诗称赞:“帝王享受,天下无双。”
2、钢笔尖与帽的故事
生产一枝钢笔,如果笔尖的寿命是5年,那么笔帽等东西最佳状态寿命也是5年,这样才算质量上的合格。否则,一长一短或一短一长都将影响厂家声誉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总经理李天刚在全体管理人员会议上道出了自己的成本质量观和工作质量观。
一时间,钢笔尖与帽的故事成了秦洋人饭后茶余的话题,也成了秦洋人生产管理中的教导佳话。
是的,秦洋公司年产万吨的黑米系列产品,不可能包揽所有原料,必须与外协厂家打交道。售货合同如雪片一样,飞进秦洋。售货的优惠条件一降再降,这其中难免有假冒伪劣或要价过高者,稍有疏忽,必将加大成本或造成严重损失。
怎么办?在比较中选择,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要求。主管技改的经理张玉柱告诉笔者,每一种原辅材料的订购,真可谓百中选一,百种选取,百种选优,只有价廉物美我们才动手。比如那生产上所需的防盗瓶盖,从广东到新疆,从上海到西安,跑了大半个中国,最后才优选确定了现在的这种。
高质量的管理才能造就高效率的工作质量。秦洋人紧紧依靠“销售围着市场转,生产围着销售转,全司围着效益转”的新观念,大胆砸掉铁饭碗,实行企业管理人员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事制度,推行总经理负责制,逐级聘任上马,职工工资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计件制,同时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职工报酬捆在一起,人尽其才,人尽其职,把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
原机电车间主任李万俊,修理废旧,不但苦练技术,还严把机电材料关,为一颗5分钱的小螺钉与车间修理工争个不休,人们起了个绰号“黑包公”。
3、岂能酒好不怕巷子深?
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黑米系列产品连连中奖,国内外赞誉的信件纷至沓来,求购合同频频到来,到厂内提货的车辆络绎不绝,按理他们可以坐等,无需东奔西忙找市场、找用户、搞跟踪服务。
常言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不错,市场就为战场。占领有利地形和制高点是每一位指挥官的头等大事。相应,企业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百战百胜,又岂能酒好不怕巷子深呢?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公司领导告诉我们,一建厂,在这里搞销售的人必须熟读《孙子兵法》。50名销售队员面对白纸黑字无不象啃骨头一般,一点一点,一节一节往下细嚼慢品。如今,只要你同秦洋人里的“满天飞”谈话,他们都能将《孙子兵法》和现代营销理论有机结合,使你不得不相信他们才是如今的战斗指挥官。每年不知要搞多少次万里长征?
面对竞争,秦洋人走出了一条简单而又复杂的销售道路。采取布点、连线、成面抢占市场等方法,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优选以城市为主体的销售点,然后走城市辐射农村的战略道路,最后渗透到全国市场,与此同时,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依托,向欧美或其它发达国家渗透,使“东方宝石”朱鹮牌黑米酒遍布全球。
销售经理张芳科告诉笔者,秦洋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开拓新的销售领域。到目前,全国有办事处、经销点近百个,产品已在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注册,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疾风知劲草
1、九牛爬坡坡不高
从前,一老翁让自己的几个儿子折竹筷子,老大、老二、老三都一一折断了10根筷子。
老翁心生一计,将10根筷子捆绑在一起,结果三个儿子谁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筷子完整无损地放在他们面前。
吱吱唔唔的儿子说不出个为啥。
团结就是力量。
而今,秦洋人就是得益于这个悠久而朴素的故事。企业一班人精诚团结,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的兴旺出谋划策,正象职工讲的:“汗流干,力出尽,我们也心甘情愿。”
正当人们谈论厂长、经理的权力比天大时,秦洋公司的领导并未感到手头的权力多大,而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总经理一年没有几天在家,就连大年除夕他还在公司为外地客户忙碌。几位业务经理也是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忙得连轴转。
当企业推行党支部党委是核心时,秦洋人的党政组织明确表态,两心变成一个心,一心一意搞经营,齐心协力要效益。书记蒙希忠这位多年的党务工作者,曾因工作出色被授予“省级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无所谓份内份外,李总经理或其他经理密切协作,出谋献策,主动配合。当总经理不在家,他党政一肩挑,有声有色。当支部书记外出跑市扬,总经理挂帅抓党务,组织党员学习,亲自讲解党课。
党政一把手目标上的一致,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必将给企业带来团结协作的精神,必将为企业的领导、职工树下过硬的榜样。
常务经理刘旺荣是公司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因工作调整,1993年9月,他自愿放弃机关副科级的平安饭,到根据地吃起风险饭,问他为啥,“这里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生产经理陈建明,参事康绳武、工会主席高妙娥,他们个个都是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
在秦洋,集体领导确是说到做到。公司约法三章,凡重大问题都上会研究决定。领导都要抓点带面,调查研究。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是社会上对秦洋公司的评价。工、青、妇等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助手”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和学习活动,这里社会主义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干群关系友好协和,难怪人们争着要到秦洋这个环境优美、工作舒心的地方来,难怪企业成为省、地、县级先进企业,难怪企业被省、地、县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怪不得人们赞扬:
秦洋不唱独角戏,合唱声声出秦巴。
九牛爬坡坡不高,连年建功创记录。
2、明天星光灿烂
东风吹来满眼春,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又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秦洋人的心。一场新的革命热潮在此掀起。
1992年5月4日,乐洋营养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了。在古洋州这块沃土上,中、港、澳合资企业在鞭炮声中诞生了。
1993年5月2日,安康铁路分局的主要领导人来到了洋县,在县长邱军的陪同下,与秦洋人联营成功。
公司与法国法朗地良得利酒业公司、台湾飞云集团洽谈合资办厂,正在紧张而又节奏的进行着。
这一切,正是企业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期准备。
今春雨水来得早。在604名秦洋人的日历上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大年前后,他们又同往年一样,昼夜兼程,加班加点,为让客户满载而归。
机器飞转,灯光映月,汉江河畔整整9年的这座不夜城。夜阑人静,皓月当空,公司一班人正在审定提交县委、政府有关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改革方案。半掩的窗户,任多情的月光亲吻稿笺。仿佛是从遥远的星河那边传来了上一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警语:
你被注定了要辗转在痛苦和你意志之间,虽然不死,却要历尽磨难
你泰然一笑,灵感飞来了,借个精彩的譬喻答道:
海浪宁可在挡路的礁石上撞得粉碎,也不肯后退一步。
“八五”期间,秦洋人在现有万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实现黑米产品3万吨,产值1亿元、利税3千万元(简称三一三工程)的宏伟计划。
春节刚过,社会各界伸出了热情友好的大手,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坐阵,城建、土管、金融、宣传等部门以及中省驻洋单位的良将精兵会聚在秦洋公司,一个月,土建完工。两个月,万吨黑米酒配套工程竣工。新建万吨的黑米营养食品生产线正在紧张进行。
一个集食品、饮料、酒为主体的科工贸相结合的新型集团公司正在中华大地崛起。
中国在巨变,洋县在巨变,陕西省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在巨变,秦洋人在巨变,上了档次还要上,超了水平还要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创业永远是秦洋人的主旋律!
桂冠永远属于不安分的人! (题图:林积令插图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