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潮
关中东部的华山高塘中学,是渭华起义故地。登上塬顶,远远就望见高耸的起义纪念碑。五步台上是19.28米高的碑身,邓小平手书“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赫然在目。这一设计有着时代的寓义。碑后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简洁的碑文: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武装起义之一,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起义。
黄土高塬,养育出硬朗倔强的关中汉子。他们不堪忍受反动军警、土豪劣绅的欺压盘剥,纷纷闹起农会。正像刘志丹发动群众时讲的“要想不受穷,只有团结起来干革命!”1928年5月1日,陕东特委组织了崇凝暴动,拉开起义序幕,渭南、华县等地农民相继揭竿。党掌握的许权中旅在开赴潼关时撤至华县瓜坡,也宣布起义。各路暴动武装汇集高塘镇召开万人大会,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由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军委主席、王泰吉任参谋长,建起了以高塘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红色区域。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遣部队与民团前来“围剿”,但屡被起义军民击溃。后来,敌又以步骑三师正规军,将起义烈火扑灭。但火种却传播遍陕南陕北。
坡对面的渭华起义旧址展览馆,悬挂着“观书院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酬壮志千军奋起神州皆闻殷殷雷”的楹联。这里曾是高塘小学——革命军司令部驻扎地。进门两排展厅分段陈列着党领导农民闹革命,抗匪军用过的大刀、长矛、土枪、火筒炮以及文件、告示等文物。前殿是唐澍将军的居室。这个来自燕赵大地的易水铁汉,早年入党,曾与徐向前元帅同窗于黄埔军校。他指挥义军激战洛南保安,把一腔热血洒在秦岭山中。而参谋长王泰吉被打散后流落到南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不幸被捕,在押送南京狱中写下“南京被押己巳年,蚤虱围攻何足怜,翻身消灭尔丑类,革命精神练愈坚。三尺榻上不容睡,五步室内寄吾身,狂吟将伯君毋躁,独对铁窗思好音”的悲壮诗篇。
“天地存肝胆;日月昭忠魂。”翠柏映衬的五间厅,是刘志丹将军与军委成员运筹帷幄的地方。军令从这儿发出,檄文自这里传递。右前方的老槐树下,他主持过军委扩大会议,商讨了御敌谋略。一旁的古井,则是反动军队屠杀革命的见证。起义失败后,有三百多名党团员和赤卫队员惨遭杀害。仅这口井,就被还乡团投进十余具烈士遗体。
但革命是杀不绝的!当时高塘民间就流传着:“闹革命,不怕杀,死了老子还有娃;一棵树、千条根,穷苦百姓杀不尽;春风吹,根又生,革命早晚要成功”的歌谣。白色恐怖下,高塘小学校长、地下党员李维俊冒生命危险,在方砖上刻下“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来教育学生。
这是何等气魄?这是渭华起义的气魄!这是何种精神?这是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凭着她,推翻了三座大山,告慰了烈士英魂。革命成功之日,这掷地有声的15字,被放大成一米见方,铺设在起义旧址的长廊上,至今仍召唤着所有后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