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佛坪县名寻宗

2023年09月16日

文焦彦文

距周至县城西南九十多公里的老县城,位于太白山东南,巍巍秦岭腹地。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胥水河发源地。在两岸青山的环抱下,一条小河自村后环流而去,一个带状的川道断断续续顺河延伸二十余里。山青、水秀、川平是这里最基本的地理特征。

老县城原名“佛爷坪”。据传,明朝末年,村中常有“妖魔”作怪,降雹施雨,兴风撒寒,致火灾频起,旱涝无常,禾不成稼,盗匪搔扰难息,社稷不灵,百姓衣食无保,难得安居乐业。清朝初年,一农夫在现城东门外耕作时掘出石佛二尊,故百姓大哗:佛祖降临,定施福于民矣!于是众男女大兴土木、建宇筑殿,将石佛供奉其上,每逢初一、十五,拜瞻之香火燎绕,袅袅不断。然则,四方百姓与此聚迁日增。于是乎,静寂的山村顿添几分色彩,日渐兴隆。乃命其名为“佛爷坪”。后谓“坪以佛得名”。

因此,陕西省汉中府于清道光五年(公无1825年)设厅于此,名“佛坪厅”。民国初年废厅为县。据佛坪厅、县志记载,及这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讲,当时县城东西方圆二十余里之内,居民数千户,百姓万余人,市井繁盛,各类作坊星罗棋布。这里又是巴蜀、汉中通往关中的交通要塞,商贾流溢,骡马成群,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确确实实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日月流转,沧桑沦回。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于民国九年(1920年),在新老县长接替时,被土匪(也许是造反的百姓)里应外合,将两位老爷的性命一并革去。后来,官府追究,城内外百姓因此而受株连者,达数十人之多。致百姓大惊,人人自危,不谋生计。使市井萧条,经济衰落,同时社会矛盾也更加复杂。地方统治者唯恐更大的灾祸降临,加上地理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迁县城于袁家庄,仍名“佛坪县”。由此,给这个石佛“出生”之地留下了一个高深莫测的雅号——老县城。

老县城于建国后的一九五八年由佛坪县划归周至管辖。自1926年至今的近70年间,虽经“文革”浩劫,但绝大部分厅城古迹尚属全国旧厅城遗址中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座。其城墙建造距今已160余年,保留完好。城墙周长1320米,结构坚固。城门有三道:东门名为“景阳”,西为“丰乐”,南为“延薰”,始建无北门。三门其上有谯楼和卷顶,构造严谨,便于关闭防守,三道城门上的门名壁额字样,至今仍依稀可见。其它署衙、庙殿等数十类遗址大部分基本保留。最具特色又富讽刺意味的建筑算是城隍庙,此庙建在厅城墙外东关。据其碑文载:始建于道光七年,后来屡败屡建,至今依然残存。将城隍庙建于城外的,除此而外,大概是再例不多。故有诗日“城隍老爷住城外,斯城岂能不破败?在位即应忠职守,徒受香火今安在!”。

还有四处林立,不可计其数的碑碣,其石雕技艺之精湛,可使你一见称绝。内容多以记时、叙事和歌功颂德为主。如《文庙、文昌官碑记》载:“佛坪厅治建自皇上御极之XX年,惟时老林初开(劈),学校未兴,而文庙特建者,诚以崇奉圣贤之灵,即为兴学立教之根本。”充分表达了当时山区人民重教兴学的愿望与决心。又如: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所立的,正文为“清官第贰”四个大字的“大邑候孙培经德政碑”,就是为曾于民国初年在佛坪县任知事的孙培经所立。孙氏为户县人,在职时为政清廉勤奋,深受人民群众拥戴,远近称其为“清官”。

另外,这里传说中的其它古迹也比比皆是。是一个旅游,避暑兼考古的好去处。

上篇:清荷(国画)
下篇:幽默集锦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3/10/19931030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10/30/14188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