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森 褚秉耕
公元1948年5月25日,随着隆化城外旱河桥上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响,一个英雄的名字——董存瑞,连同他舍身炸碉堡的壮举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沸沸扬扬地传颂开来。然而,烈士的容貌却鲜为人知,只是残留在烈士的家人、村人及为数不多幸存战友的记忆之中。为此,建国伊始有关部门、人士围绕董存瑞遗照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寻觅、征集工作。
董存瑞少年时代的遗照
50年代初,烈士英勇牺牲地的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烈士家乡的河北怀来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及烈士生前所在部队都在积极收集烈士的遗照、遗物。其中,有人收集到了董存瑞的少年时代的遗照,他就是电影《董存瑞》的作者,沈阳军区政治部原文化部长、著名作家丁洪。当时,丁洪曾多次深入董存瑞的家乡和所在部队,广泛搜集董存瑞的创作素材。这期间,他得到一张董存瑞小肘候的照片。照片上的董存瑞大约十三四岁,是从一张全家合影中翻拍下来的。由于扩放倍数大,影像已不大清晰。后来,他把这张照片献给了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
这张照片,多年来一直被一次又一次地翻拍使用和参照。出书用它,拍电影参照它;纪念馆事迹展览用它,画像、塑像参照它。还有很多人手中一直珍存着它……
但这毕竟是董存瑞少年时代的遗照,人们热盼着能见到董存瑞参军后的英俊形象。
董存瑞参军后的遗照
1993年5月22日,董存瑞烈士壮烈牺牲45周年纪念日的前夕,《解放军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张董存瑞参军后的遗照及发现过程,根据该报所载发现过程及董存瑞烈士的容貌、着装,人们对其真实性没有疑义。
这张照片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948年春,从河北丰宁县参军的韩宝发(原名韩德发)被调到董存瑞所在的六连当炊事员,兼做给养员工作,战士们习惯地称他为“上士”(部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解放后,都习惯地称给养员为上士,并非军衔概念),和董存瑞结识后,并成了要好的朋友。4月,韩宝发被抽调到担架队分别时,董存瑞把这张一寸照片赠给韩宝发,照片背后写着,“送赠韩上士留念董存瑞”10个字。
一个多月后,董存瑞便英勇牺牲了。从此,韩宝发一直把这张英雄的照片保存在身边,从未想过公布于众。1965年,这张照片被韩宝发的侄子韩加庆发现了。他把照片拿到照相馆翻拍、放大了50多张,分送给同学们。1978年8月19日,几经周折被送到了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
收到照片后,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的负责同志先后3次到丰宁、怀来、锦州、盘石等地访问了董存瑞的亲属2人,生前战友20多人,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认真辨认和科学鉴定。“就是他!”董存瑞的姐姐董存英捧着照片仔细端详说:“从脸上看,眼睛、眼眉、厚嘴唇都像。”
在董存瑞的家乡怀来县南山堡村,董存瑞少年时的伙伴和民兵战友董存礼、董连柱、刘福等人都说:“这就是
‘四虎子’(董存瑞的乳名),就是比在家胖了些。”
曾和董存瑞长期共同战斗几乎形影不离并亲自掩护和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非常肯定地说:“董存瑞胖乎乎的,四方脸,浓眉毛,厚嘴唇,眼睛挺大,有点双眼皮,这张片子就是他!”
至此,有关人士和有关部门对这张照片的认定和鉴定可以说是功德圆满,准确无误了。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时过不久,《解放军报》又登出另一张董存瑞遗照。
第二个“董存瑞”
在第一张董存瑞参军后遗照刊登后仅仅48天的7月10日,《解放军报》又在四版刊登了一张身着军装的肖像照片和署名王晓静的文章《董存瑞的又一张照片》。文章说:这张照片是空军某雷达学院一位叫张海洪的战士捐送给董存瑞纪念馆的。照片的来源是他父亲1956年入伍在炮兵第十一加36团当兵时,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给的。张海洪上小学时,一天,家里晾晒旧物,在一个小笔记本里发现了这张照片,照片背面有一行竖写的“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字样。当他初中毕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影集后,便把这张照片带到部队。1991年参军后,他把这照片放了进去。看到5月22日《解放军报》刊登的董存瑞照片后,觉得和自己的这张不是同一张,也打算把照片献出来。并为此写信给父亲,询问照片的来历。他父亲来信除肯定照片是真的外,还提及给他照片的郅顺义当时是36团的营房助理员,而且还强调了当时这张照片该团很多战士都有。
20天后,《人民日报》7月31日在第八版上也刊登了这张照片和同一作者的文章,标题改为《董存瑞照片发现记》。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刊明了张海洪父亲叫张永和,1972年转业,现在安徽省涡阳县糖业烟酒公司工作。文章结尾十分肯定地说:“这张照片正是董存瑞。”
然而,这个只凭当事人说而未经任何有关人士辨别和有关部门科学鉴定的结论似乎作得太早了,时过不久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质疑。9月4日,《人民日报》在周未版的第八版的《文化信箱》栏中,从众多读者来信中摘登了曾在炮11师当过参谋的辽宁读者杨成泽的来信,题为《也谈董存瑞照片》。从照片上的人所着军装军帽、所佩胸章、奖章及金属机制帽徽3个方面提出质疑。从而断定这不可能是董存瑞的遗照,是一张张冠李戴不知是谁的照片。
知情人如是说
短短2个月,先后出现两张董存瑞的遗照,哪个真?哪个假?
今年76岁的离退休老干部郅顺义和董存瑞的关系最紧密,因而他对鉴定董存瑞照片真伪也最有权威性。他指着7月10日《解放军报》登载的照片说:“这根本不是董存瑞,董存瑞四方脸,浓眉毛、大眼睛、厚嘴唇、胖乎乎的。而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长方脸,眼睛也不大。报纸上说这张照片是我给的,这不是事实。我不记得曾认识张永和这个人,这张照片也绝对不是我给他的。另外张永和说我是36团营房助理员也不对,我只在36团当过管理股长,以后就到师里任管理科副科长了。”
董存瑞烈士的妹妹,现在国务院民政部信访处工作的董存梅,也是认定董存瑞照片真伪最权威人士之一。第二张照片刊登不久,她便从北京给老英雄郅顺义打来电话,问郅顺义看报上登的照片像不像?郅顺义说:“我看不像。”董存梅说:“我看也不像,怎么冒出这么个人硬说是我哥哥的照片?”
老作家丁洪掌握董存瑞的情况最多、最全,他说,我寻觅了几十年,从未见过董存瑞穿军装的照片。报纸上登的第一张照片面目比较像,但第二张绝对不是。不说容貌,着装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不符。隆化战斗前,东北解放军戴的是一种像熨斗状的帽子,帽徽是两颗竖着排列的圆形小扣。而照片上的人戴的却是解放帽和五星金属机制帽徽,连同军装式样、胸章、奖章都是董存瑞牺牲一年后的1949年才开始装备部队的。
所有权威人士都说第二张照片不是董存瑞,那么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呢?一个看来不太权威人的陈述,或许能对这个问题作出侧面的回答。
张纯明、辽宁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副主任。1959年从河南省安阳市入伍到炮11师36团一营当兵。1962年,在营部工作了3年的张纯明调到三连二排三班任班长,他的项头上司二排长就是张永和。张纯明说:“张永和儿子张海洪捐出的这张照片,是不是董存瑞遗照我说不好,可是我也有一张,和他这张不一样。”接着便详细叙述了自己这张照片的来历。
那是张纯明到三连二排当三班长不久,部队放映《董存瑞》电影、使干部、战士深深受英雄主义教育。不少同志觉得在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应该时时把英雄董存瑞当作自己的楷模。从那以后,干部战士中便开始流传董存瑞照片,说是从老英雄郅顺义那儿来的,在驻地海城街里的照相馆翻拍洗印的,在当时确实不少干部战士都有,张纯明的那张就是在这个时候这样得到的,不是张永和给的,是从别人手中得到的,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找不到了。由此可见,张永和的这张“董存瑞”照片,十有八九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不同渠道得来的。
由于都说是从郅顺义那里得到的,而郅顺义又明确表明他从来没有董存瑞参军后的照片也不可能送人,因而可以断定,在那个时期传送的“董存瑞遗照”,不论什么渠道,什么“版本”,都不是董存瑞的遗照。但可以肯定一点,当时干部战士传送照片,完全是出于对英雄董存瑞的崇敬。由于从不怀疑照片的真伪,即使假的也起到真的英雄遗照对干部战士的激励作用。同样,张永和同志精心保存这张照片多年,又支持儿子捐出,其用心亦不例外。
文章至此,已基本说清楚了董存瑞遗照的真真假假的情况。尚须附带说明的一点是,本文两位作者都曾在董存瑞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上级机关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受老英雄郅顺义和一些老首长之托,亦觉有责任写出这些多数已成为历史的情况,唯愿以此,讨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