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欣
在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人们一提起孙沐三,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年近六旬的老孙个子不高,看起来结实憨厚,从事了近40年缝纫机梭床生产,1982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孙沐三在梭床小组干了15年小组长,10次被评为厂级先进小组,他们生产的梭床质量一直稳定,一类品率保持在98.8%,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老孙抓小组管理重视抓质量,坚持以质量为重点。他认为,零件质量是整机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他领导的梭床小组担负着两种型号的缝纫机梭床生产加工任务,年产量几十万只,从毛坯到成品,要经过23道机加工工序。由于加工设备陈旧,要干出一流质量的梭床难度很大。面对重重困难,老孙带领导全组同志,长期以来坚持个人自检、互检,检验员抽检、组长巡检的检验制度。本组有个青工和他私人关系不错,有一次在钻梭床螺孔时装错了钻头,孔径稍微偏离了图纸,出现副品,老孙立即召集全组开会分析原因,帮助责任者总结教训,避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老孙原籍上海,1971年支内来到陕西,单身在陕西已有20余年。这个厂每年春节回沪探亲的人挺多,他主动避开这个“高峰期”,只乎年年春节只身在厂坚持生产。他有四个子女,孩子的养育、上学、就业等家务全落在老伴身上。每逢探亲回到老伴弱女身边,每当遇到子女患病,或看到同事中有人调回上海,他都产生过“东南飞”的想法。但一想到小组人多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就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这个念头,安心在陕工作。有一年落叶季节,在沪的几个孩子先后生病住院,老孙得知后匆匆回去安排了一下,又回厂上了班。
明年3月,孙沐三就要退休了,他并没有象列车到站前“缓一闸”,而是像对待几十年间经手流出的五、六百万合格梭床一样,认真对待每一只新的梭床,认真地迎接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