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航天工业总公司十分重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从制度上、政策上采取系列措施,多渠道弥补断层,培养年轻人。
该所是我国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单位。60年代中期,从首都北京迁往茫茫的秦岭深处,隐姓埋名30年,研制成功享誉中外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该所主要的科技力量——一批自苏联留学回国的专家、还有五、六十年代国内自己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将在今后几年里陆续退休。“文革”后毕业来所的研究生、大中专生还难以挑大梁。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鉴于此,该所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了人才培养。
育人为本,教育先行。从航天传统教育人手,用了两年时间对全所700多人的青年职工系统地进行航天精神教育,教育他们热爱航天事业,无私奉献。
试行《见习副主任制度》,选好技术带头人。“见习副主任制度”,是将那些思想作风正,技术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技术人员提拔为副主任,协助室主任工作,经过一年的考核,把能够胜任的正式任命为室副主任。几年来共提拔了20余名见习副主任,有的组织能力提高较快,已能全面主持室内工作。推行了导师制,在老同志较多的单位,以老带新。一个导师可以带一个新同志,也可以带2—3名新同志,自愿结合,双方同意后签订“导师制协议书”,规定学习期限,主攻方向和达到的目标,到期进行考核、评比。
用激励政策,促进青年人早日成才。该所采用评选“青年十杰”活动、“五小”成果评审活动、设立“青年成才奖”、根据工作需要选派优秀人才深造、出国留学、破格晋升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激发青年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青年技术人员早成才,成大才。
几年来,在科研生产和型号研制中,青年业务骨干已达2/3,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班组长由年轻人担任,各科室基本上配有年轻的副主任、主任,为科研力量平稳过渡、顺利实现新老更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