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慧
提起肖若兰这个名字或听到她的唱腔,秦腔迷们便会从心底油然升起一种亲切的情感。
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以她婉约、缠绵独具魅力的唱腔醉倒过无数位秦腔爱好者,她在秦腔高亢、激越的旋律中巧妙而贴切地注入婉转清丽的抒情吟唱,这是一大创举,从而在她长达五十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肖派艺术。
肖若兰,1934年生于西安市一个梨园世家,从小跟随父母住在西安易俗社,生活在秦腔艺术家之中,由于生活困窘,父亲便带着她去渭北一带农村演出,被誉为“八岁红”,这使她得到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肖若兰擅长花旦,建国以后进入了西安易俗社,她有较好的艺术素质和功底,又受到老一辈名家李正敏、封至模、王天民等人的教诲,技艺日趋成熟。几十年来,她相继在《框中缘》、《游龟山》、《三滴血》、《火焰驹》、《红梅岭》、《于无声处》等近百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古今妇女的艺术形象,成为建国以后秦腔旦角演员中的姣姣者。
肖若兰表演细腻含蓄,稳重大方,善于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唱腔,既有从前辈艺人那里师承下来的吐字清晰,板式讲究等艺术精华,又有自己新的创造,就是在秦腔特有的刚韧激越中,从规定情景和人物性格出发,注入委婉,深沉、醇美、清晰的韵味,使人物的神、情、韵自然流畅地融汇于唱腔之中,她的音质纯正柔美,鼻音共鸣很有特色,再加上演唱时精巧朴实的艺术处理手法,已在当今秦腔艺坛上独树一帜,为丰富和发展秦腔艺术作出了贡献。
肖若兰的唱腔艺术,使三秦观众和听众如迷似醉的“绝窍”便是她的奴家调,“奴家”是西北人对纯情女性的爱呢之称,每当人们听到她的唱腔便立即会想到她们心爱的“奴家”形象。
肖若兰唱腔艺术典型特征有三点:首先,真假声结合的“虚掩”唱法是肖若兰唱腔的一大特征,真假声结合难在“过渡”,为使“过渡”不留痕迹,她用“虚掩”唱法,关键在于美化假声,减弱假声的刺耳感,为此在换声前,她首先将临近假声的真声部分也同样“虚掩”,使之类似放大了的“吟唱”后衔接“虚掩”的假声,真假声犹如罩上一层薄薄的纱缦,神秘而朦胧。第二个特点是肖若兰的鼻音韵味具有醉人的诱惑力。她多用“鼻咽腔”共鸣,但又不同于歌唱的“鼻咽腔”。效果。原因是她严格的保持着戏曲唱念口法,口腔开张度略小,上腭提起幅度略低,使声音绵而扁,产生一种幽幽咽咽的音色,这就是使观众和听众为之陶醉的“鼻音”。第三个特点是她的独具个性色彩的“后倚音”。“后倚音”是肖派唱腔艺术风格典型化的标异特征,它是由字韵升调增值趋向而产生的,比如肖派代表作《藏舟》中胡凤莲的“耳听得樵楼上二更四点”这段唱腔里,肖若兰将“听”和“得”两个字变调升值。按陕西关中语音,“听”和“得”都属于一声肖若兰把“听”字的“阴平”韵尾上挑到“阳平”类似“亭”字的发音,这样“听”字便带上俏丽的尾巴,就成为“后倚音”。正是由于真假声虚掩的含蓄美,鼻腔共鸣的音韵美,“后倚音”的俏丽美,这便形成了肖派别具一格的“奴家调”。用陕西人的话来说,就是“燎得很!美扎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