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凤县邮电局双槽段的邮路上,有一位不畏酷暑、严寒,一跑就是23个春秋,行程等于15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投递各类报刊42万余份、信函15万件,从未出现过积压、延误、丢失、损毁的绿衣使者。他就是乡邮员樊家富。
樊家富自1970年任乡邮员至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为用户投递信件、报刊一丝不苟。他打破了局里规定投递点以下的报刊、信件,由接转员接转程序,主动伸延邮路,及时将报刊、信件送到用户手中。他常常为送一份报纸多跑七八里路,但从无怨言。他每次路过宽坪村沙岭湾青年卢瑞芳的家门时,卢瑞芳总央求他取一张报纸让她看看。他问:“你为什么不订一份?”卢瑞芳说:“我家里生活困难,订不起”。后来,他用自己的钱给她订了一份《陕西工人报》。卢瑞芳心灵手巧,又有高中文化,善于利用报上的信息,很快富了起来。当左邻右舍问她:“你啥时候学会挣钱的手艺?”她毫不犹豫地说:“是邮递员家富给我订的《陕西工人报》上教的”。白衣寺村退休职工邓学文的儿子在咸阳工作,他孤身一人,行动不便,家信总是樊家富一次次送上门,并为他代取包裹、汇款。去年12月,邓学文步行7公里,专程给县局送了一封感谢信。上面写着:家富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我送信、代取包裹从未间断,使我终生难忘。
对每一份报刊、一封信件,他都感到有千斤的重量。如果不及时送给用户,就吃不香,睡不实。有一次,他投送一封从甘肃省发来的信,收件人是龙驹寨镇红岩沟张荣。这段邮路上有几条大山沟,人烟稀少,他逐家逐户地挨门问遍,终于找到了收件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张荣是他的小名。有位女教师田苏霞,丈夫在内蒙服役,又带着几个孩子。樊家富得知后,主动包揽了她的家务;大庄村流水沟有一位名叫刘堂娃的老汉,无依无靠,又患半身不遂,十几年生活不能自理。家富每次路过他门前,总要为老人担水,劈柴,烧火做饭。当家富看到老人衣不裹体时,便用给自己孩子买衣服的钱,给老人做了一套新衣服。像这样的事在樊家富的邮递生涯中不胜枚举。 (董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