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雀”纷纷东南飞的时候,扬州师范大学一位体形消瘦的小伙子怀揣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通知书,却默默地奔赴西北,他就是王利华,如今已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优秀教师。
近10多年来,人们对外国语越来越重视,大家热衷于一些口语、会话,却冷落了科技外语,对其系列的研究十分零散。面对现状,王利华在思考,如果能将外国语系统总结出来那该多好啊!这位拼命三郎开始出入大专院校、机关团体,翻阅资料,从此他没了节假日,白天黑夜地泡在书本里,从早晨7时到晚上12时,天天如此。在资料有限、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日夜苦战。因吃饭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身体染上了多种疾病,尤其是胃病,常常折磨得他满头大汗,连新婚不久的妻子也成了他的义务“临时工”。经过了720天苦熬,著作终于出版了。望着精美的书籍和读者的来函,他欣慰地笑了。
去年,爱人感冒,高烧几天不退,她多么需要王利华啊!岳母日夜陪伴着女儿,没法子,只能叫家里人将女儿送到医院,连续5天没见他的影子。此时的他正在为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日夜补课。当他赶到医院时,心知有愧,便向妻子小声解释:“我给几个学生补课……”妻子也明白个道理。英语是研究生考试的一门基础课,往往是其它功课门门过关,只因外语过不了关而痛失深造良机,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度过难关,他因人施教,讲课从来不用讲义,尤其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耐心开导,从未指责,同学们都说:“王老师的课讲得太好了,通俗易懂、条理性强。”经过他的细心指导,几名学生都考上了研究生。
在西北工作7年,仅回过家一次。当年迈的双亲看着消瘦的他说:“利华,你回来吧,我们需要你的照顾,”同学和亲戚也来劝阻,希望他回到江苏,他的一位好友在南京外贸部门联系了一个月薪2000元的差事,但他依然像当年那么执著。用他的话讲:“我是一个教师,多培养几个有用人才是我的天职,西北还很穷,一想到这就让人揪心,国家把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咱咋能不起劲呢?”
这就是一个年轻教育工作者的心曲。 (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