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人才优势在全国是非常明显的,然而西安对人才市场开发却比沿海开放城市要晚些,随着“孔雀东南飞,麻雀也南飞”的人才外流现象的加剧,不少人呼吁西安市的人才市场应尽快放开,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那么,截至目前,西安人才市场的现状又如何呢?为此记者前往位于新城区委院内的西安市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了采访。
该中心隶属于西安市人事局,是西安市最大的人才交流市场,负责市场组织工作的陈兆朋告诉记者,他们每月3次,逢8开展交流活动,每次交流的用人单位有20多家,前来应聘的个人有800多人。据了解,西安市目前有人才交流中心20多家,这样算下来,光顾人才市场的人数就为数不少了。
从招聘单位来看,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11月28日是星期天,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交流中心的大厅内,见到10多家用人单位已支好了招牌,等待着应聘者来谈。其中有一家是佛山市的,其余全是西安市合资或民办实体,唯独没有一家国营单位。招聘最多的职业是公关、营销、文秘和计算机。
在谈到为什么来招聘时,一位实业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一个人要花很多的钱,而培养出来的人,说不定很快又被别的公司挖走了。还不如直接招聘,现成的,一来就能用,走与留,都不会有多大影响。另一位准备开发一种新产品的公司负责人则说:“我们只吃熟透了的桃子,而且是伸手可以摘的。这种想法似乎有些不道德,然而与其让那些人才流向外地,还不如流到我们这里,肥水仍在西安的田里,这不好吗?”
10时后,应聘者增多起来,逐渐把可容纳上千人的大厅挤满了,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的结伴而来,有的则单枪匹马,他们的态度都是很诚恳的;有的是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单位;有的是看情况,每次交流活动他们都来,有合适的就应聘,没合适的权当是逛商店一样,开开心;有的则是根本不想流动,只是到这里来看看人才流动形势而已。从职业上看,有的来自经济状况不好的国营或集体企业,树倒猢狲散,自己出来找门路的;有的是五大毕业生,他们则希望在这里改善他们的职业;有的是退休职工,找点事做,以打发寂寞的晚年;一些来自机关和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应聘者,则是企图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第二职业。
据了解,来应聘的人员中,大约有1/3的人填表登记,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虽然最终达成协议的比率是很小的,但是需求双方毕竟已经建立了关系,非正式的业务往来往往比正式的聘用更令双方满意。这也许是人才交流市场的又一吸引力所在。
90年代将是人才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经济动向“晴雨表”的人才市场,必将有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正如该人才市场负责人之一陈兆朋所说,市场经济中,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像洪水一样,你不让流,它照样流,而且是胡流。所以,人才交流中心的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人才,通过正当的渠道,向合理的方向流动。人才中心,不仅是人才的中介机构,同时也是人才基地,将各式各样的人才送到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人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
然而和沿海开放城市相比,西安的人才市场,也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从报纸上看《羊城晚报》和《新民晚报》,经常可以看到密麻麻的招聘和求职广告,而西安的各大报刊上,人才求聘的广告则微忽其微。西安市人才交流中心算得上是全市最大的,但应聘的人数和招聘的单位也是有限的,他们每月只能有三天的交流活动。所以西安人才市场要缩短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差距,还需要有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使西安市的人才市场尽快走向繁荣。 (胡克正惠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