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龙应台散文《吵架》在京引起强烈反响

吵架一北京印象

《文汇报》去年10月31日发表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专栏文章《吵架——北京印象之一》在北京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北京晚报》12月10日在头版全文转载此文,并加编者按语,要求读者“看了此文有何感想”在报上展开讨论。连日来北京晚报已发表了几组读者来信,对改善社会风气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版转载于此,以期引起本省人的关注。

2023年10月10日

——编者龙应台

一个月的假期,我可以去西班牙的海滨,可以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可以去非洲的沙漠和草原,也可以去印尼的丛林,更可以和往年一样,回家——回台湾那个家。

但是我决定去北京,我想用一个月的时间粗浅地体验一下那个地方。我只需要借一辆单车,行囊里塞着一本《万历十五年》,就可以亲近北京。

在去之前,我这个因“生气”而出了名的中国人就一再给自己作心理教育:到了北京不要生气:第一,你一个人带着两个稚龄的孩子,没有那个力气;第二,那是别人的地方,你没有充分的发言权;第三,如果你寻找的是干净、秩序、效率、礼貌、和谐,那你就该留在欧洲——到北京,你显然有别的需求,几不是吗?

是的,我不生气。

到了北京机场,孩子和我夹在涌动的大潮里——因为是德航班机,乘客多半是德国人。人潮挤过检疫口,坐在关口的公务人员,一个穿着制服的中年妇女,马上就在一群白人中挑出我:“你!”她用凌厉的声音高亢地说,“就是你!”手指穿过人群指着我:“过来过来,你给我过来!”

我乖乖地挤过去,牵着孩子的手,心想:才踏上北京的土地就来了。她说话的这种声调、这种气势,好像一条抽得出血的鞭子。我没注意到,一旁七岁多的安安,脸吓白了。

“证件!”女人不多浪费一个字。递上证件,女人立即像泄了气的球,松缓下来,她没想到我是个“台湾同胞”,不是个她可以颐指气使的自己人。

我们对看一眼。一言不发地,我拉着孩子继续往前走。检查护照的关口列着一行一行的队伍,我们开始排队等待。飞了十多个小时,三岁半的飞飞倦怠地倚着母亲的腿。安安扯扯母亲的手臂,我这才注意到他忧愁的脸庞。

“怎么啦安安?”他垂着眼帘,看着自己的脚尖:“妈妈,刚刚那个女人为什么那样对你说话?我好怕。”

哦——我觉得事态有点严重。这个在德国成长但是和我讲中文的孩子,一辈子还没听过那样凌厉如刀片的中文。

“安安,”我把孩子搂过来,尽量放轻松地说,“她并没有什么恶意,可能因为人太多,她紧张了,所以那样说话。”“在德国没有人那样说话,对不对妈妈?”安安抬起头来,“就是工作紧张也没有人那样对人说话对不对?”

随着队伍挪动,我说,“不对,安安,这不是中国人和德国人的不同”。你记得吗?以前还有东德的时候,东德边境上的警察也是那样凶的

“可是西德人没有那样的,”孩子边思考边说,“台湾人也没有那样的。”

哦!孩子,你碰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快要轮到我们的时候,安安眼睛望着高台后坐着的警察,更靠近我,怯怯地说:“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来北京呢?”我想了想,亲了下他的头发:“因为北京也是妈妈的一种家吧。”

到停车场,得穿过马路,一辆大型面包车和行人抢路,“吱”地一声紧急刹车,差点撞着孩子的手臂。来接机的德国朋友怒气冲冲地对司机——一个戴着墨镜、穿着时髦的年轻女郎——大喊:“有小孩你没看见吗?”时髦女郎眉毛一挑,满脸不屑,也大声地回答:“没看见。”

走吧走吧不要生气!你的车子停在哪里?

行李非常沉,朋友艰难地推着,我紧紧牵着孩子的手,然后就听到那如刀片的声音——“喂——你一过来过来——”

又是我吗?“就是你!怎么不听呢?过来过来你给我过来!”真是冲着我来的!又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推车不能过去!回来回来!”

孩子紧紧地抓着我的手。

“为什么不能?”“不能就是不能,你给我回来!”

“你要我带着两个孩子,用手拎着三只大皮箱走过去?”我开始火了。

“那不是我的问题!”女人干脆地说。“我会把车再推回来——”“谁相信哪!”她打断我,“谁都这么说!”

“你为什么对人这么不信任——”我提高了声音,朋友来拉我,走吧走吧不要生气!把推车还她。

好,不怪她!许多机场都不让推车进入停车场的。而且我的难题确实不是她的问题,走吧走吧!

我们连推带拉、举步维艰地终于把行李和孩子带到了车边。

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地到了菜市场,走着逛着,看摊子摆出来的蔬菜水果,听北京人清脆麻利的语音。上海来的表姐指着一样蔬菜:“同志,这叫什么菜呀?”

同志,是个穿着汗衫的年轻男人,头也不抬地瞄我们一眼,冷冷地说:“哪儿来的?这个菜都不认识!”

“我们上海没这个菜呀!”表姐微笑着。

同志抬头,冷笑着,“上海人就不是中国人啦!”

我再仔细看看这个年轻的男人——他为什么一肚子气?日坛市场可热闹了。孩子们忙着看玩具,我忙着看衣服、看俄国倒爷、看北京的脸谱。

“同志,这个多少钱?”表姐的声音。“称呼谁呀?谁是同志呀?”一个着汗衫的年轻胖子挑衅地问。

这表姐,这因为她有上海口音就得要被欺负吗?那该怎么称呼呢?表姐还细声细气的。“学了再来!”胖子说,“学会了再开口!”

我放开孩子的手,走到胖子面前,说:“请你现在就告诉我,该怎么称呼您。”胖子有点吃惊,逞强地说:“学了再来。”

“我现在就跟您学习,你请说。”我固执地站着,旁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透着看热闹的欣喜。

胖子似乎不知该说什么好,半晌,眼睛注视别的地方,说:“你晚上来,我教你。”

旁边的人哧哧的笑,看着我。我弯下腰,和胖子平视,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还不够资格。”

牵回孩子的手,继续往前走,想想,又回头对胖子说:“这样子对待外地人,您真丢北京人的脸!”

然后又是一个明亮的早晨,我兴高采烈地对安安说,“跟我去市场吗?”好一会儿没声音。

“咦,不想去?”安安憋着什么,犹豫了半晌,皱着眉说,“我很想去,可是,”他结结巴巴地说,“妈妈,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不吵架?”

吵架?我惊愕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两天的旅程如此深刻地震撼了这小小的人。

“安安,”我捧着他纤弱的脸庞,“妈妈只有在不公平的时候才吵架。”

“你可不可以答应我,”安安满腹委屈地说,“不公平也不吵架?”(原载1993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

上篇:一九九三流行乐坛回顾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1/19940125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1/25/28957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