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明法
河南省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群被专家们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震惊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由此而引发的盗掘大战、走私大战、抢救大战、保护大战已经或正在披露报端。然而,围绕恐龙蛋化石群,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新闻大战正如火如荼。
最先披露西峡恐龙蛋化石消息的作者叫郭伟,而最早发表关于恐龙蛋化石群长篇通讯的作者是郭伟和吕少恩。这两个小人物都是农民通讯员。前者被招聘在县武装部做新闻工作,后者应聘于五里桥乡广播站任编辑。提起两文的写作经过,他们一言难尽,尝够了酸甜苦辣涩……。
时间追溯到去年3月底,郭伟来到县武装部扶贫点阳城乡赵营。村妇联主任见面就说:“人们上山挖石胆都挖疯了。”“啥叫石胆?”妇联主任忽然神秘起来:“地质队有人说是恐龙蛋,一个能卖好几块钱哩!”
凭着新闻敏感,郭伟写出《西峡县发现恐龙蛋化石》,刊登在5月5日的《中国地质矿产报》上。这是有关西峡恐龙蛋化石见报的第一个消息。毋庸讳言,由于作者无知,这消息把盗掘恐龙蛋化石当成了致富门路,然而它所透露的“西峡日出土200枚恐龙蛋化石”的信息惊动诸路专家,纷纷出动考察鉴定。6月11日,河南省委办公厅发出工作信息《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引起国务院重视》。于是,一条条指示通过无线电波飞向河南,飞向西峡。有关领导急匆匆赶赴西峡:紧急行动,抢救国宝!
郭伟始料不及的是这则仅有300字的短消息会给他招来麻烦——
他突然接到一个匿名电话:“喂,郭伟吗?你写个恐龙蛋的稿子?啊!你只管挣稿费,知道这稿子对我们西峡影响有多坏吗?全世界才发现500个恐龙蛋,你说西峡已出土数千,笑话嘛!啊!你说10至35元能买一个,按35元一个,你给我买两千个行不行?嗯!你小心点,有人要告你哩!”“喀嚓”一声,电话断了。
郭伟听得出,电话里那口气粗得很,硬得很。他惴惴不安地跑到宣传部,一位同志告诉他:“我也接有个电话,问谁是郭伟。说是人家有笔大生意谈妥了,叫郭伟给弄崩了。”郭伟一听懵了:我啥时候搅了谁的生意啊?这生意能和我那篇小稿联系得上吗?
文物部门和有关领导也怪罪下来:盗掘珍贵文物咋能当成致富门路宣传呢?郭伟一时间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6月2日,河南省文物局来电:谢绝各级新闻部门采访和报道。6月10日,北京传来信息:待现场调查后再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无疑给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的宣传划为禁区。跃跃欲试的笔杆子们欲写不能。
偏偏在这个时候,吕少恩闯进了郭伟家,带来的两件事使他们欲罢不忍。
第一件事,4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个体司机小金受雇为几位福建客商拉货,待他在对方一路盛情款待把几袋货运到外省时,却发现是260多枚恐龙蛋化石。好奇心驱使他上前询问,得到的却是一阵严厉恐吓!
第二件事,麦收前的一天,有人冒充某单位驱车到宋沟一农民家中,扔下200元,强行拉走四五十枚恐龙蛋化石。还听说有人倒卖恐龙蛋化石发了财,原来家里来客喝不上茶叶,现在喝健力宝哩!
两人震惊了,既然是稀世珍宝,还这样走私倒卖,岂不是犯罪吗?顾不得那“谢绝采访”的紧箍咒,他俩再次来到阳城乡。如果说上次写消息是贸然行事的话,这次他们有着明确的采写目的:揭露盗掘倒卖行为,唤起民众抢救保护国宝的文物意识。
禁令未除,两天现场采访,艰难曲折迂回。但国宝遭劫惨状目不忍睹,俯拾皆是的恐龙蛋化石碎片,使两人顿足叹息。责任感驱使、敢闯敢冒精神激励他们连夜写稿,迅即发出。7月31日,《法制日报》三版头题赫然登出他们的通讯《沉睡地下千万载,一朝出土厄运生——恐龙蛋化石群抢购风波引起的思考》。这是详细披露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群现状的第一篇长篇通讯。
通讯传来,中原轰动,西峡哗然。抢救保护措施迅速强化。
这就是第一篇报道和第一个写报道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