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咸阳
近日,笔者在咸阳等地就孩子零花钱作了一番调查,带回一些令人思虑的话题:
一位三年级的女孩说,爸爸和他妈妈对她定有一个“协议书”,如果语文数学考试各在95分以上父母亲就奖励20元,如果在95分以下就罚20元,女孩说,她自己已有600元存款。一位用汽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说,若孩子在全班考试获取第一名,他就奖励给200元。
一位年轻妈妈抱怨道:“我并不想让孩子花那么多零花钱,但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时给他,我也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咸阳某纺织厂一小学去年春节,全校1000多名小学生的压岁钱加起来竟达20万元。
某地有个卖时装的个体户,他和他那正在读小学的独苗“君子协定”:每次只能用一只手抓一把钱。起初,儿子只抓一把面值小的硬币;后来,大把大把抓起毛票来了,爸爸视若无睹。
钱来得容易,一些孩子花钱当然就大手大脚了。有个一年级学生参加郊游,带了10个鸡蛋,两个面包、两罐健力宝,吃不完的干脆扔了,毫不可惜。一些学生过生日费用越来越大,请来的小朋友自然也买来了生日卡或小礼物。你来我去他往的结果,必然是相互攀比,花销越来越多。
这些现象早有人说了,但种种迹象证明此类事有增无减,如何控制使之收敛,恐怕是学校乃至每一位家长们认真讨论一下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