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倾斜的阶梯

2023年10月10日

(社会透视) 文/周明荣 图/柳影

在关于书的至理名言中,最精辟的大概莫过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了。可是当人类沿着这一阶梯踏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梯级时,我们脚下的阶梯竟急剧地倾斜,读书似乎突然成了没有什么价值的选择,尤其是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一代年轻人读书热情骤减,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阶梯上还有多少攀登者

最近一段时期,不少报刊林林总总的报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京、沪、粤等9个省、市、自治区的4600多名城乡青年进行调查,发现近40%的青年家里除课本外基本无藏书。

我国1991年人均购书费用7元,其中公费占50%,个人自费购书3.5元,按时价折算合不上0.5美元。

在农村,人们购买书报刊物的消费还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有人对京郊一批比较富裕的青年农民调查的结果是,除1名青年买过两本武侠小说,其他人买过几本生活、幼儿读物外,购买其他书籍为零。

人们藏书不多又极少买书,书籍荟萃的图书馆状况如何呢?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每年以500万元的速度在增长;而每年所购新书却以100万册的速度在递减,有的图书馆甚至没有一分钱的购书费。各地图书馆文学名著的读者从1989年的38%、1990年的30.5%下降到1991年的22%、1992年的6%。《红楼梦》、《红与黑》等名著无人问津,被尘封高搁。

1987年,北京图书馆落成时,读者络绎不绝,阅览室里、大厅里、走廊里到处都是人,而1992年读书总人次164万,比1991年减少21万人次,年书刊流动册次1991年是704万册,1992年则降至370万册。

《新华日报》报道说,藏书量排居全国第3位的南京图书馆人头攒动争办借书证、排队借书的盛况早已成为遥远的风景。该馆的一位副馆长不无感慨地说,“从1983年至1988年之间,我们馆年接待读者最高达60万人次,普通借书证持有者达7万人,参考书借书证持有者也有2万多。可现在不同了,去年1—9月份接待读者仅11万人次,两种借书证的持有人数也分别下降到1.5万和8000多。”那末,人们对读书到底为什么如此兴趣锐减呢?

为什么离开这诱人的阶梯

中国人历来对读书寄予深厚的钟情,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曾经吸引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拚命精神从书中追求前程。如果说古人仅仅把读书作为出人头地的进身阶梯的话,那末,如今我们读书还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离开了这诱人的阶梯呢?

这几年,商品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刷了我们这个社会、荡涤了许多陈腐的思想观念,却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杂质,如今有许多人对金钱与财富的膜拜已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不少本该专心与书为伍的人却唯“海”是投,一时间,什么样的人都能“下海”,什么样的“海”都敢下,以至大学教授可以从从容容卖馅饼,大学生可以大大咧咧摆地摊。一位和图纸打交道20多年的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留职停薪经商二年,房子有了,家具全是高档的,一身光鲜穿戴令人刮目相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十年读书描图家徒四壁,二年商海沉浮才象个人样”,可最近一笔生意蚀了本,回到设计院想重新拿起描图笔却没有了以前的灵感。

当人们想的是钱、谈的是钱时,读书似乎便成了一种多余。如今在大街上、办公室、地铁、公共汽车上,见面寒喧便是“发了吗?”素不相识的人们凑在一起也能演出若干关于“钱”、“生意”的活剧来。在这种氛围中,连大、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随大流”跃跃欲试,某县城一所中学问卷调查学生的理想,47%的是经商、当“大款”。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在此生第一篇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干什么?象爸爸那样,初中毕业就去做生意,挣大把大把的钱,过快活日子”——多么可怕的选择。

然而,正如有人发问的那样,商品经济真的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持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心理天平吗?真如阿基米德那句名言所说,给它一个支点,就能转动整个地球么?显然,它不应该实际上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如今许多人不爱读书,还有其他或许是更深刻的原因。我们有必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前几年社会上溜口顺所描述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现象由于部分“搞导弹的”“下海”而稍有改变,然而,对于那些依旧恋恋不舍在阶梯上攀登的知识分子来说,状况并未明显好转。报载,在全国8000多个体户百万富翁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1%,而与此同时,却不时有教师工资拿“白条”的报道见诸报端。社会上曾流行过一首按收入水平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档次的顺口溜,说“八等公民是园丁”,终生都在读书教书却只不过是“八等公民”,如何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不好好学习是没有前途的”?曾闻有一位家长经商的高中学生对批评他不用功的数学老师言称:“老师你数学水平这么高,能帮忙算一下我不识多少字的父亲和你收入的比例吗?”面对如此情形,学生怎样看待读书便可想而知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读书人想读书却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大款”们有钱却“潇洒”玩耍不买书,他们动辄“一顿宴席几头牛”,进歌舞厅几百元一张票满不在乎,点一支歌可以抛出数万元,“千金散尽还复来”,乐此不疲。虽然“大款”花的是自己的钱,却把整个社会的消费引向了歧途,台湾《中国时报》载文指出大陆居民消费呈现四大新潮流;花钱买舒服——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设备系列;花钱买空间——电话机为代表的通讯系列;花钱买时间——以出租车为代表的服务系列;花钱买享受——以化妆品为代表的高档文化消费。随着观念更新、经济发展,追求高新消费本属正常,然而,在国民个人平均仅花3.5元买书的情况下,我们的追求未免显得畸形、浅薄。几年前,当城乡兴起组合家具热的时候,便有人发难,“组合家具中为什么独无书橱?”却犹如泥牛入海,如今一切依旧。

我们需要坚实的阶梯

中华民族在奋力崛起。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制约因素在发出警告;我国有2.8亿文盲、半文盲,几乎占人口总数的1/4,相当于世界相应数字的32%;在最新的世界人口素质综合评分中,中国只得了23分;近年来,全国有超过4000万的中小学生辍学流入社会,而十数年后,他们将是这个社会建设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面对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今后世界的竞争“最主要的是知识力量的竞争。”对于我们来说,抓住当前机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是当务之急,但是,如果以抛弃或忽视文化教育作为代价,精神消费过低,全民“读书”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势必阻滞全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人民消费水平和质量,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将难以咽下这只苦果。

《经济晚报》最近报道了陕西渭北秦椒加工厂的一件新鲜事;针对职工大多是附近乡镇农家子弟,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妨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状,规定职工上班都要交作业,每周写三则日记,每月要读一本书。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直接挂钩,合格者才能拿到占全月工资15%的浮动工资,做作业做出了新观念、新风尚,做出了职工新的精神风貌。读罢这则报道,不由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这个国度不乏远见卓识之士,要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只要走出短视的怪圈,我们就一定能踏着坚实的人类进步阶梯,创造空前辉煌的事业。

上篇:没有了
下篇:贺子珍与江青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2/19940222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2/22/29019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