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金秋,铁一局第三工程处千多名三秦儿女金戈铁马挺进戈壁大漠,承担了兰新铁路复线六分之一路段的疏勒河到尾亚272公里建设任务。仅一年时间,筑路工人用双手搬动土石方130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小桥34座、涵渠279座。1993年8月14日在新成型的路基上落下了首组轨排。筑路大军用辛勤的汗水写出了中国快速修建铁路史的新篇章。
1992年9月,国家下达了修建兰新铁路复线命令。三处奉命6天内从内蒙古、从山西、从河北、从陕西各地向兰新复线工地集结。军令如山。十万火急!50多名正在探家的职工立即中断休假,有人带着新婚妻子的温情,有人深藏父辈辞世的痛苦,急如星火地踏上征途。老工人余永才的老伴含辛茹苦学会缝纫技术,在山西侯月铁路工地办了间缝纫店,生意红火。面对精兵轻装上新线的指令,余永才瞒着回河南老家探亲的老伴,毫不犹豫地将电视机、缝纫机、锁边机、自行车等一应家当廉价拍卖,没吐一字心痛话。在他的天平上,国家利益比自家利益金贵万千倍。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戈壁滩干活,职工吃尽了大风裹挟碗豆大小沙粒扑面袭击的苦头,在闻名的“风库”区安北车站,一间屋檐上挂着冰坠子的20多平方米斗室里,气温在零下30度,又没有生火炉,麦草铺上密密匝匝睡着25个工人。住房多么紧缺,条件多么艰苦啊!而四道沟大桥桥基上却围着帐蓬,用装满麦草的草袋把帐蓬堵严实,里边生起四个火炉子升温,为的是防止灌注的混凝土上冻。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薄金亮看到后,深深为工人苦自家、爱国家的精神所感动,组织人员参观,在全线推广。
红柳河大桥是全线重点项目,三处十队决心把它建成优质工程。严格按定厂、定标、定型号的“三定”标准选用材料,采用“桥帽整体大模板”、“地垅模板校正”等新工艺,把规定允许误差2厘米提高到2毫米。为防止桥身出现错台、接茬缝,工人们灌注混凝土前用胶带把模型板粘严贴实。他们建造的桥礅个个天衣无缝、光洁如镜、巧夺天工,被兰新铁路复线建设指挥部评为全线“最佳工程”。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大漠上,职工们还用辛勤的汁水谱写出一曲曲无私奉献的赞歌!
谁会料到,担负三道沟中桥施工任务的28名职工竟有19名工伤和病员,一半人年过半百。这些为祖国铁路建设流过血、挂过彩的功臣,为早日建成兰新复线添砖加瓦,抖擞精神同壮汉比试高低。51岁的徐寿华修建京秦铁路时左小腿粉碎性骨折,又患昏厥病。3月13日灌注二号礅50立方米混凝土,他从早上8点干到下午5点多时昏倒在岗位上,苏醒后工友要搀扶他回去休息,老徐又踉踉跄跄装起石碴。副班长史培儒宝中线腰骨骨折,上兰新后软磨硬缠着回到生产一线,带领弟兄们日夜苦战。当老伴患重病让他回去料理时,他把不尽的惦念埋藏在心底,说:“三道沟中桥任务不完不回家!”就是这伙老弱病残汉子,4月份完成产值37万元,人均1.3万元,桥礅象芝麻开花——节节拔高。
为了兰新复线早日建成,职工们豁出身家性命在拼搏。九队工人王家洪患坐骨神经病,晚上常痛得彻夜难眠,只能爬在床上休息。队领导照顾让去干辅助活,他说啥也不下一线。老工人姚昌亮患重感冒,舍不得歇息半天。4月8日,他干活时几次昏倒,队领导和医生闻讯赶到工地,强行用车把他拉到医务室,一查体温39度多。谁知刚挂完一瓶吊针,他偷偷拔掉针头,又跑回工地……闻名全线的六姐妹钢筋绑扎组,抛家离子在筑路战场撑起“半边天”。五座大中桥钢筋用料,从识图到弯制绑扎集于一身。一个纤弱女子一天完成1200多公斤钢筋制作任务,让男工们都吃惊!问她们为什么这么不要命地干,她们语出干脆:“让祖国又一条大血脉早日开通!”
(黎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