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陕西省首届群众秦腔电视大赛观后

2023年10月10日

文/董治顺

近些年,不时听说,秦腔正在“萎缩”、“滑坡”,已经走进“低谷”。不少热心人,包括“戏迷”的“领袖”们,于心不忍,为振兴秦腔东奔西走,大声疾呼。在诸多的剧种当中,笔者可能是染上了严重的“秦剧”派性,对上面的说法却不以为然,觉得有点“杞人忧天”,言过其实。秦腔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不会泯灭的。她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早已成为公认的陕西和西北的“正剧”。一位作家说过,黄土地有多厚,秦腔的根就有多深。我相信这话是说得非常恰当、非常正确的。

还是让事实说话吧!今年春节我连续看了“陕西省首届群众秦腔电视大赛”的上、下集,出乎意料,参赛者演唱水平之高,观众兴趣之浓,演出效果之佳,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令人大饱了眼福,耳福,同时也看到秦腔的辉煌前程和希望。

获得这样的成就,应当归功于我们陕西电视台,和那些为此做出了贡献的企业家。陕西作为秦腔的发祥地,多少朝代以来,不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而且造就了一茬又一茬的业余演唱家。无论工厂、农村,还是机关、学校,可以说,到处是藏龙卧虎之地。正是陕西电视台坚持不懈地组织“秦之声”活动,才唤得“龙”出水,“虎”下山,形成了今天“龙”腾“虎”跃的局面。他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建立的功勋,将永远载入史册,为三秦的父老乡亲所铭记,所称道。

演唱现场,陈爱美小姐在介绍两位小“演员”时,高兴地说:看来我们的秦腔事业是后继有人的。真是一语中的。这正是秦腔事业有着辉煌前程的希望之所在。参加这次演唱活动,有省长、县委书记,也有工人、农民等寻常百姓;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娃娃。如此广泛的群众性,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遍及城乡的普及性,在全国数百个剧种当中,恐怕也是罕见的。尤其是那些参加演唱的小娃娃,音准把握得那样好,节奏掌握得那样稳,情感表现得那样真,不能不使人对繁荣振兴秦腔事业充满信心,又不能不对那些“萎缩”、“滑坡”、“低谷”之说打上问号。

不可否认,在文艺如此繁荣的今天,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也确实遇到了新的挑战,本身也有一个改革创新的问题。这次大赛,演唱最多的仍然是传统剧《周仁回府》、《铡美案》、《白蛇传》、《下河东》、《金沙滩》、《辕门斩子》、《三滴血》、《五典坡》以及现代戏《祝福》、《血泪仇》、《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等剧中的唱段。原因很简单,这些唱段,经过一百年、数十年的改革、锤炼,已经在百姓心理深深扎根,人们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演唱这些唱段,往往成了衡量演员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见,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事物,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滴血》的剧本、音乐、唱腔,到目前为止,仍称得上秦腔的最高水平。正因为如此,它才那样深入人心,具有无穷的魅力。你看,上台的那几个小娃娃,清一色演唱《三滴血》的唱段。《三滴血》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勇于改革创新,又不失“秦味”,是加了工的“土特产”。秦腔以唱功见长,音乐、唱腔的设计、改革尤其重要。这一点,应当借鉴《三滴血》的改革创新经验。我们相信,沿着改革之路往前走,秦腔定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上篇:没有了
下篇:寻根(摄于黄帝陵)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2/26/2903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