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把论文写在山区大地上

——记天麻高产新技术探索者邹向阳

2023年10月10日

陕西省石泉县药材公司主管中药师邹向阳同志,把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为自己业务上攻关的重点,积极摸索适合本地药材生长的规律,尤其在天麻生产的探索中,取得了卓著成效。

天麻,俗称“赤箭”、“神草”,长期以来老百姓都说它会跑,栽到地下,过段时间就不见了,因而祖祖辈辈都没栽成。1976年,陕西省药材公司要求陕南大力发展天麻生产。人工栽培天麻不仅是药用的需要,还涉及到农民的致富问题。为了栽种成功天麻,1977年冬,邹向阳下到饶峰区选地,带领村民开荒,建立天麻场;到野生天麻生长过的地方实地考察,寻求天麻生长的规律。天麻要栽成功,先要找到它的营养源——密环菌。为此,他跑遍了两河、兴坪的山山岭岭,荆棘划烂了他一件件衣服,划破了他的脸和手,然而他毫无畏惧,当他在海拔1385米的两河四方山上找到密环菌后,一边组织群众搬运,一边建立温室,昼夜加温观察,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育新菌枝500多公斤,使石泉发展天麻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有了密环菌,又要寻找天麻种子,1977年初春,冰雪封山,到那里去找?当他听菩窑乡红建村干部说打猎见到一块天麻苔子时,他竟然忘了饥饿,步行十几公里去寻找,整整一天过去了,一点收获也没有。晚上回至村干部家里烤火时,无意听一妇女说:“前年放牛娃在屋对面竹林里拔了一大捆一米高的杏红色苔子。”激动的邹向阳一夜未合眼,未等天明,他一手拿锄头,一手握手电筒,钻进竹园。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锄就挖出一个半斤以上的大天麻,不足1小时,便挖了3公斤多天麻。他高兴地提着野生天麻,扛着三、四十公斤菌棒,冒雨步行30多公里山路,赶到两河童关药场进行栽培试验。他试验达200次以上,每隔10天一观察、记录,经过精心管理,终于在年底获得了天麻野生变家种的成功,1平方米最高产鲜天麻14公斤,排除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天麻不能栽种的旧观念。栽天麻热迅速高涨,他抓住时机,举办了十几期天麻栽培学习班,培训上千人次。仅1979年,饶峰区栽天麻4万余窝。

邹向阳在对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后,从1980年初开始,又进行有性繁殖天麻重大课题研究。使天麻栽培得到长足发展,到1982年,全县发展天麻14.4万窝,产鲜天麻1.35万公斤,产值22万元,被陕西省药材公司列为天麻生产基地县。不少群众也靠此脱了贫,松柏乡龙兴村农民原来靠卖柴买油盐,1984年,全村产鲜天麻3200公斤,形成了家家有存款、户户盖新房的可喜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邹向阳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1991年到去年初,他又成功地培养出天麻萌发菌,使每平方米最高产鲜天麻32.5公斤,收入超过700元,被定为全省天麻菌种供应点。(周育伦)?

上篇:中日合作为西飞铝型材之花增异彩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3/1994030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3/03/29040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