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过去,一进入2月下旬,榆林地区沙暴就接连不断,能一直持续到5月份。今年3月初,记者在榆林采访,这里的天是蓝格莹莹,云是白格生生。当地群众说:现在的沙暴一年比一年少,时间也在推迟缩短。关键是党和政府带领群众,治沙造林,用“绿龙”锁住了“黄龙”。
榆林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端,沙区总面积为366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6%,其中流沙面积达860万亩。历史上榆林城曾因流沙“进攻”,三易其城。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治沙造林,带领广大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特别是从1988年以来,当地政府根据全区经济开发的总体要求,作出《关于加快造林种草、全面治理沙荒的决定》,并分为一期工程(1988年——1993年)和二期工程(1994年到本世纪末),分阶段治理。省上和有关部门先后拨出1200万元,专款进行重点扶持,把治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开发沙区资源。近几年,沙区采取飞播治沙、引水拉沙平地、修渠筑堤、治河造地、打多管井、机井、开挖马槽井等办法,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使沙区水稻、春小麦的种植面积近30万亩,油葵、胡麻、烤烟60多万亩。此外,还开辟以柳编、木材、果品为主的林副业多种经营。并涌现出一大批像榆林市芹河乡生态经济型林业基地、金鸡滩乡粮副基地,以及众多的治沙专业户。靖边县治沙专业户牛玉琴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
榆林地区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目前,沙区的大片流沙基本固定,治沙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956万亩,初步形成基干林带南北夹攻、成片固沙林草星罗棋布、护田林网纵横交错的防护新格局。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