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营企业彻底打破了几十年靠国家计划经济四平八稳过日子的状况,被无情地推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之中。面对澎湃的改革浪潮,国有企业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已成为各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于是,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及企业之间,都引起一连串的阵痛。数年来,靠吃“皇粮”补贴过惯日子的煤炭行业,似乎犹为突出。它们在苦苦寻找着摆脱困境的出路。
试问路在何方?
减人提效,节能降耗,已成为矿区决策者们的一个共识。为切实做到这点,各矿区都纷纷制定措施及规划,并对各区队实行结构工资制度,最终导置“一刀切”的定编定员。可谁都知道,煤矿生产的好坏,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加之各区队职工队伍素质的不平衡和机械化程度的不一,就对这个定编定员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煤炭行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圈外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强化经营管理,提高效益观念,是煤炭行业步入市场的先决条件。”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局、矿领导人并未真正认识到这点,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臃肿的机构还依然制约着生产经营的发展。现在煤矿的经营体系一般是由局、矿、井口至基层的三级管理体系,而直接主管基层区队生产的井口,却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即人事调配权、直接的财权及材料的采购权等)。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缺少材料而被迫停产几乎成为常事。试想,在如此管理体制的制约下,企业又将怎样提高效益?
从整体上讲,今年,全国又将有一部分职工从原煤中被分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这的确是件好事。可仔细想想,却又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各矿效益差别,加之地理位置的优劣与否,多种经营发展状况又极不平衡。对于底子较厚的矿来讲,让分离出的人员从事第三产业,以缓解企业就业压力,的确是可能的,可这对于底子薄,多种经营起步较晚的矿区来讲,分离出的人员又将如何安置?项目资金又从何筹集?靠职工集资解决,过惯了日子的人们,又有谁愿冒此风险呢?靠企业内部投资,可矿上更不会忘却因银根紧缺,造成职工发不出工资的痛苦时刻。如此现状,的确令人心焦。
煤炭行业的出路在何方,处于阵痛中的矿山人,在波涛起伏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在改革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