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群
报载,浙江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厂家东宝电器公司,最近婉言谢绝了一次令许多企业羡慕不已的“披洋衣”机会,原因是外商在答应巨额投资的同时,要求东宝空调必须采用该国产的压缩主机。闻此,笔者不禁为东宝人的做法叫好。去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办三资企业热,合资企业的多与少,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各地各级纷纷订任务,下指标,规定必须增加多少合资项目,不少国有企业掀起了一股“披洋衣”热潮。
诚然,国有企业搞嫁接合资,不失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振兴地方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关键的是我们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在合资热情高涨的同时,要象东宝人那样有一个清醒冷静的头脑。笔者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披洋衣”,至少要做到“四慎”。
一慎资产评估。有些地方为了多披、快披“洋衣”,不惜国有资产的损失,少评、漏评国有资产,认为资产评估过高会吓跑外商,于是“心照不宣”地睁一眼闭一眼,一些外商也抓住中方“披洋衣”心切的心理,故意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结果,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据透露,合资企业云集的南方某省,其资产评估漏评率竟在80%以上。
二慎高进低出。现在外商通过高进低出,将利润转移到境外,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据有关专家测算,合资外方仅通过高价进口设备,低价出口产品两种手段,已从我国抽走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全国合资企业有400种以上的商品出口价低于净价,有的外商还通过降低营业额来逃避税收,更有将贷款存放境外,迟迟不汇回国,甚至在国外大作“以收抵支”手脚的。为此,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合资后,经营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每况愈下,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高进低出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在“流血”,企业遭劫难。
三慎引进旧设备。一些企业为求个“对外开放”的虚名,或是为了享受“减三免二”等优惠政策,不对外商提供的项目、设备进行认真论证审核把关,匆忙签约上马搞合资,结果引进的机器属于发达国家淘汰的旧设备,根本无法使用,只好当作一堆废钢铁。
四慎“空手道”。四川客车厂与香港泰邦公司合资后,港方根本没有投入应投的自有资金,而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利用我方资产进行无本经营,把经营风险全部压在我方肩上。结果由于港方经营者管理不善,致使这家本来盈利的企业,在合资一年中竟亏损600万元,以至去年7月,该厂不得不痛下决心脱掉“洋衣”。这种惨痛教训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有的合资企业外商无本经营虽未亏损,但却造成了“拿中国人的钞票赚中国人的钱”的怪现象。因此,国有企业在合资的过程中,并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是否已“披洋衣”上,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立足点真正放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如果外商属“空手道”,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断然拒之于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