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延河水泥机械厂2000多人的“小天地”里,有这样一句职工常挂嘴边的“口头禅”,那就是:“有事找工会办,有难找主席说。”在全厂民主评议各部门工作时,这家厂工会不仅连年得了个“满堂红”,而且先后荣膺陕西省生活保障先进单位和工会文化宣传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每每提及这些,人们总会对他们的主席张自立赞不绝口。
年过半百的张自立,豪爽耿直,平易近人。六十年代末从部队转业到工厂,先后担任车间支书、宣传部部长、干部科科长。1990年春老张被推上厂工会主席的岗位,当时工厂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生产上出现“吃不饱、啃不动”的被动局面,一度成为全省有名的亏损大户。在这种劣势下,厂工会与党政密切配合,响亮地提出:“企业精神不倒、文化阵地不丢、职工思想不乱、职工队伍不散”的口号,老张以军人特有的风范,不等不靠不要,创造条件工作。为了稳定职工人心,他从抓宣传鼓动入手,以多方集资和自筹的办法,建起了闭路电视台,把宣传镜头始终对准生产一线,瞄准职工群众,并坚持天天播“本厂新闻”,当职工每天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倍感亲切。他们说,电视里播的30多位先进人物看得见,摸得着,使我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厂工会真是办了个大实事!与此同时,他又着手创办了《延河工会》报,反映职工呼声,弘扬企业精神,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成为鼓舞职工士气、沟通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为工厂走出困境鼓足干劲,大唱“正气歌”,就连省建材局领导也连连夸赞:“小报不小啊!”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怡霞在观摩了该厂工会文化宣传工作演示后,曾作了这样的评价:延河的文化宣传招招有新意。
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是张自立的一个显著特点。当老张通过走访职工了解到由于企业亏损严重,工会经费严重不足,在职工文化生活上“欠账”较多的现状,他提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作方针,带领工会一班人把全厂各个角落的废旧残缺桌橙收集起来进行修理,又把一套闲置多年的录像设备利用起来,并腾出一间空房,办起了录像厅,满足了青年职工的需求。另外在老张的提议下,厂工会还坚持举办周末舞会,受到职工群众的交口称赞。平时老张坚持“五必访”,经常深入职工家中问寒问暖。谁家有难事,总能看见张自立那忙碌的身影。每逢酷暑,张主席总是蹬上三轮车,带领工会干部拉上为职工们熬的绿豆汤,亲自送到生产一线职工手中。职工们每每望着满头大汗的张主席,总是亲切地称他是“咱们的大老张啊,人燎得太!”
当厂里扭亏为盈、走出困境时,厂里的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屡次要采访他时,老张总是摇着头说:“千万别错位了!工会工作之所以有点起色,上离不开党委行政的支持,下离不开职工群众的参与,还是把镜头瞄准咱们生产一线的工人老大哥吧!”
这,就是普普通通的张自立。本报记者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