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罗宏涛) “体育人才外流问题应该得到充分认识!”“两会”体育界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频频提及这个问题。他们建议,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鼓励保护人才机制,稳定体育队伍。
王文教委员忘不了上届汤姆斯杯羽毛球赛上,中国队铩羽而归的惨痛。而冠军队的教练却是他亲手带出的中国前世界冠军。他感慨地透露,目前在海外效力的中国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已达200人左右,绝大部分正培养着别国的选手。
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委员深有同感,在近三届的世乒赛上,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参加女子单打比赛的原国内运动员,共十人次。他提出,对运动员去海外发展,应有严明的条例予以引导和管理,包括对年龄的规定,否则对我们是重大的损失。
高健当了20多年教练,外国人称他是中国体操界的“老母鸡”,孵养培育了一个个世界冠军。他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好教练越来越难找,和我一辈的教练已不剩几个了,一大批有前途的年轻教练也走了。仅去年,国家体操队就有五位30岁左右,正值事业高峰的教练流向海外。他面色沉重地摊开双手,“母鸡”走了,怎么孵蛋?他提出,应该从精神上物质上都保障教练员、运动员权益,鼓励他们为国争光的积极性。
田麦久委员是中国第一个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体育博士,他认为教练员、运动员是用青春为国家夺取荣誉,他们超常的付出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更充分的肯定。
几位委员同时提到如何安置从一线退下来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问题。安置好他们的出路,不仅是对他们已有贡献的承认,而且会使在役的人安心训练。
前来倾听委员发言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人才外流是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出现的。应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它一方面是削弱了国内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体育交往的渠道,而且促使我们的运动水平更进一步。他恢谐地打了个比喻:“武松打猎不是英雄,打虎才是英雄。”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改革旧体制,用新的机制鼓励留住人才,确保体育队伍的稳定。
委员们热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希望建立一个更完善的人才竞争、选拔、鼓励机制,以良好的环境激励那些为国争光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