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夫总是随手捡起他遇见的任何一件破烂保存起来,一天有只衔着一串珍珠的鹰飞过,看见农夫捡来的一条死蛇,于是留下了珍珠叼走了死蛇,农夫因此大发其财——
●三分之二的北京家庭在屋子的犄角旮旯堆放着各个种类的废旧物品。其中过期的旧杂志雄居榜首,有92.6%的家庭相信它的保留价值,平均每家拥有40.6份。
●尽管用过的瓶瓶罐罐很难再派上用场,但依然有85%的家庭把它们作为保存物资,平均每家有12.8个瓶罐列队在角落里。
●几乎每家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垃圾”。其中29%的旧衣物和16.8%的旧书是5年之前囤积起来的。
●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愿再与“垃圾”共生存,表示要瞅准时机加以处理。另外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仍然眷恋着这些“老伙伴”。
●75.4%的家庭使用的抹布是由旧毛巾、旧衣服退役而来,只有14.4%的人购买抹布。
●楼房住户家里的垃圾少于平房住户。
●不少人即便搬家,也不忘携带“垃圾”。
无论出于自愿还是无奈,把“垃圾”收藏起来,这是大多数家庭必须的工作之一。究其原因,被访者表示“可能还要用”的人最多,认为“扔了可惜”的人也不少,还有人苦于没有收购者、清理无门。统计显示,打算废品利用、变废为宝的人占最大比例。这说明中国人“节俭持家”的古老传统在现代人心中仍然占有很重的分量。
但是与此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人肯定地说:“废品不会再用。”表示旧衣物不会再用的人最多(占63%),对旧电器、旧瓶罐、旧报纸、旧杂志等旧物持“不会再用”态度的人也占一半左右。可见,一部分既想废物利用,又知道不可能再有机会使用废品,抱有这种矛盾心理的人并不是少数。
科技进步导致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日益加快,时装、电器、家具不断推陈出新,报纸、杂志这些时效性的读物更是过期作废,如此这般,淘汰的垃圾将会越来越多,淘汰频率也将越来越快,怎么办?被访者选择了送人、捐赠、出卖、扔弃等方式来处理废旧物。除了衣物大多准备送人(占三分之一)外,对其它废品想卖掉的人居多。卖掉废物的确是处理垃圾的好办法:既减少了家庭负担,又可进行大规模的废品回收和销毁工作。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提出现有的废品收购者不能满足需要。废品收购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有待开发和发展。
那么,诸位若是没有“垃圾收藏癖”的话,还是尽快清理家中废旧物品,尤其是预计不会再用的废物。将“垃圾”珍藏家中,已不是节约的风尚,而是一种消费。
听说喜新厌旧的美国人搬家时要扔掉所有家具,中国人不会有这般潇洒。但是搬家的确是处理废品垃圾的最好时机,随着搬家次数增多,废品应该逐步减少。然而调查结果反映的却是一种不规则的变化情况。旧衣物和旧家具在1—3次搬家后数量减少,之后又有所增多;旧电器数则一直增加,说明电器在人们心目中仍然贵重,舍不得丢弃;旧盒子、旧瓶罐、旧报纸、旧杂志、旧书都处于时多时少的不规则变化,表明这些旧物来来去去,扔了又存,存不久又扔掉,但不愿全部扔掉,有时候搬家都细心地携带着它们。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