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志强
何谓“文人画”?从中国画发展史中看,文人画是从中国画中脱胎而出,将笔墨情趣升华到空灵妙绝的境界,是对诗、书、画、印不断融为一体的艺术开拓。文人大都不以画为画,多作余兴消遣以抒发情绪,正如倪云林之所谓“聊以自娱”。一切追求归乎于平淡,以图有修心养性之功。文人画的画家们,并不刻意地追求什么效果,而讲求以深厚的学养功夫和人品才情去写心,力图使作品有一种透逸风雅的士气。
进入廿世纪,文人画似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的巨变迫使画家们再也无法沉醉在“玩画”、“赏画”、“聊以自娱”的境地了。文人画家们不得不脱去长衫、更换新装。他们奔波于出画册、参展、夺牌、扩大名声和提高知名度。这已经与传统的文人画的出世观念背道而驰了。他们毕竟要受时代的制约而服从社会的文化规律。但他们不得不扭曲本来的性灵,使他们在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尽管不少画家仍极力想保持那种风雅逸气,妻、子们却在一旁唠叨些柴米油盐之类,逼丈夫快想法挣钱。无奈何,又只得在商品画上下功夫找路子,美其名曰“以画养画”,其实不过是养家糊口罢了。但他们却自以为神心都不死,认为在历史上有不少文人画家卖画的记载。唐寅的“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向造孽钱。”板桥公标出润格直言索酬“送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即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体倦,亦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有这些风流名士为楷模,现代文人画家们便无假道学的伪善了。
但是,当今文人画家既要学习继承传统文人画的许多优秀东西,又要艰苦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他们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商品经济冲击波的不断干扰,勉为其难,因而常顾此失彼,难得两全。绘事本是苦事,而文人画路更苦,于是迫使多少画家跳出苫海入商海,面对画盂金盆洗手,自觉回头是岸。但也有不少人在这寂寞之道上挣扎,拼命寻找自我而徘徊辗转,即便如此,为生活计,也不得不画点商品画以求谋生。于是矛盾出来了。商品画要俗气,要媚色诱人、要纤细光亮真正好画,识画者买不起,买画者恰恰大都不太懂,要卖画,就得迁就买主。画的艺术气息只好降格。
改革开放的形势迫使画家们反躬自省:文人画的那种悠闲自得的风格之与社会的不合拍,该怎么办?作为人应该追求效益,注重实际;而作为文人画家又要追求虚无飘渺力图出世,于是就出世与入世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实际上,完全出世是做不到的,而画家们又不能够完全入世,于是出现了绝大部分半出半入的画家。这种现实社会艺术观念多元化在文人画派中的反映,似乎无须统一观念。关键在于心态。心态是与自身修养分不开的,也跳不出画家所在的生活环境去。那么,让文人画与文人画家们各行其道吧,我们似乎无需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