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
关于“官”的评说中,我极赞赏两句话: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两句话是希望和规劝,一点也不“国骂”,而是相当的“儒”味呢。我想,“为官者”倘能和“儒”挨得近一点,许多事情都好办。
问题在于今天的“儒官”太少。虽说也有不少“官”能写“序”,也能当“主编”,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在给人当“虎皮”呢,有的自觉点,说“书没读完,只看了个大概,勉为其难吧!”这就和“买烟的不抽烟,抽烟的不买烟”一样,能写“序”的写不上,不该写的偏要“露一手”。过去的“官”有不少都留下了“著作”,能“官”能“文”,或者就是“儒官”一个。今天的情况不妙,做官的特长一是“开会”,二是在文件上写“同意”,单薄得令人可怜。一旦不做官就什么也没有了。司马光的官做得大不大?宰相够大了吧,可“宰相”没了,还有《资治通鉴》在,而且将永世传下去。我们的官倘做成了“应酬官”、“混世官”、“表皮官”,那就不单“儒”不起来,被人忘得快,恐怕还要遭人骂呢,此种“官”很可能是“摇摆官”,东风来了朝西倒,西风大了向东斜,至于为什么这样他是不问的,但在“理性”上,他会说那是“上边”的主意。老百姓说那是“脑袋长在别人的肩上”。我以为,“官”路上的不少事由于陈陈相因,“当官就不能有自己的头脑”也快成“真理”了。
“儒官”的精义在“品位”,而“品位”的实质不单是有“文化”。我想,既为官又想为官,就要有点做官的“本钱”,这“本钱”不是“嘴”,也不是“腿”,更不是“钱”,有品位的官是有德有知有勇有谋的,有德就能把握自己,有知就可辨明是非,有勇就能干成想干的事,有谋就可免于“愚忠”而死。其实这些道理明白的人并不少,甚至有的人说起来还会喋喋不休呢。现在想做个“儒官”也不容易,你不喝酒不搓麻将就有脱离“官众”的危险,就会有人砸你的“洋泡”。上边领导要跳舞你就得先学习“摔跤”(某地的时兴语),否则,就是一过。现在许多事的因果颠倒了,所以,也该给想做“儒官”而有人不允的干部们说句公道话,难呢!
现在说“大不了这官我不当了”这句话的人不多了,不说并不意味着官做得“顺心”,事干得“顺手”。我只希望“儒官”成为大家努力的一个目标!从目前看,最急迫的还是多学习,多读好书,有了文化就知道该不该做官和怎样做官了。当自己费劲别人可怜的“官”,那比死还难受。是不是?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