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筱梅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距港城宁波37公里,群山环抱之中,人文汇萃,堪称神州的旅游胜地。
奉化市的溪口镇在千余年的历史岁月中,别看户不足千,人不愈万,却以山川秀润,人杰地灵而蜚声天下。自唐宋以来,社会贤达,名士才子留下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千古佳话。而素有“天下十大古刹”之称的雪窦寺香火鼎盛,高僧辈出,更为历来帝王所青睐。如果说千百年来溪口镇的知名度主要得益于绮丽雄奇的湖光山色的话,而近代以来,它的荣辱却与一个重要的人物的兴衰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国人无不知晓的蒋介石。
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在溪口中街玉泰盐铺二楼的一间普通房子里,少年时代,蒋介石顽耿倔强,自命群儿之首。他读过四书五经,受过新式教育,20岁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从此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了他68年的政治生涯。
蒋介石并不常住溪口,但溪口有他的生身父母,有发妻爱子,更有无尽的儿时回忆。无论是民国初年的被通缉,还是当政期间的三次下野,每当落难或受挫之时,蒋介石总把溪口看成是最理想的退身之地。
历史从来不以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个人的命运也不会完全由个人来操纵,1907年蒋介石第一次出走后,40年中曾显赫一时,光宗耀祖,为溪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光彩。1949年的最后一次出走,却充满了众叛亲离的苦涩和万般无奈的反思,留给溪口的只有无法兑现的承诺和依依惜别的情怀。
历史又翻过了40多年,1979年客死他乡的蒋介石可能未曾想到,蒋氏故里和他当年督造的蒋母墓地在人民政府关怀之下,已修葺一新。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将永远留存在溪口这片土地上。蒋介石更没有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的后世子孙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大陆,来溪口凭吊列祖列宗。
叶落归根,几乎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客居海外的游子,远走他乡的商贾,生于斯,长于斯的黄皮肤黑头发,纵然生不能归,死后也是要回归故里的。据传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棺柩至今只是暂栖台北,因为他们都盼望着有一天能返回家乡,入土为安。而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在溪口,最痛苦的,当属丈夫离家出走的孤儿寡母了。她们独撑门户,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和情感的煎熬。今年55岁的王珠凤,外婆是蒋介石的异母姐姐,蒋介石是她的亲舅爷。孩子5岁那年,她丈夫周贤芬去了台湾,一别就是36年。孩子长大成人了,却一直记不起父亲是什么样子。何止是孩子,就是王珠凤在丈夫阔别之后再次走进家门时,竟然也没能认出来人是谁。“你是贤芬吗?我怎么想也想不到你会回来。”
山依旧,水长流,溪口镇变了,由过去不足千户的小镇变成了拥有两万多人口的省级风景旅游区。溪口也没有变,蒋介石当年倡导修建的武岑门和武岑学校,以及众多的寺院禅房,至今古风犹存。
看到改革开放后的溪口,领略古朴清新的人文景观,回来探亲祭祖的台湾同胞无不感慨万千。同是炎黄子孙,同怀振兴中华的宏图大志。海峡两岸有什么理由去维持某种人为的状态。离溪口镇西北十公里处,有一座“天下十大古刹”之一的雪窦资圣禅寺。当年蒋氏一家在这里祝福,或与法师讨教佛事,或逗留栖息,缓解奔波劳顿之苦。而更多的溪口人却把雪窦寺看成是缅怀已故亲人,祈求家人平安的圣地。
雪窦寺清明法事,庄严肃穆,规模宏大。远近闻名,而且信女多于善男。
40多年前,蒋介石离开溪口时曾许诺:帮助家乡建一座水电站,搞几个服装厂、食品加工厂。今天这一切,在人民政府手中早已变成现实。时代在前进,溪口在发展。我们深信,当两岸统一,亲人真正团聚之时,溪口必将展现出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