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热起来的国库劵

——1994年国情发行透视

2023年10月10日

今年,国库券热浪滚滚,声势夺人。

4月1日,发行伊始,首都排起“长龙”,南京二年期券“库存”旋即告罄,记者身在古城,目睹了经济相对落后的陕西,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在西安南大街市工行投资公司证券部,人头攒动,争相购买,列队发号,还止不住“加塞”的。该部增设窗口又添人,办事小姐加班加点,忙得连午饭也没打上,600万任务,6日已完成500万!一路之隔的“芳鄰”市财政证券服务中心,更是火爆——3天突破1600万!这里唱的是西安的“重头戏”,全市两年期的1.1亿指标,他们独占2000万。7日,这个中心的副总经理段婉霞,心急火燎地守着电话机:“再加1千万!就这样敲定了,我们明天就提货!”放下话筒,她才长嘘一口气,对记者说:“为这,我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截至10日,远离省城的长武县87万任务风购一空;省工、农、中、交、建五大银行完成1.665亿元;西安市财政系统网点发行也超过1.5亿!

“国库券成了群众投资的新热点,全省13亿元的三年期国债,按期完成没有问题。”省人民银行国库处处长张迺威兴奋地说。

尽管谷青芝说“忙得焦头烂额”,这位银发满头的省财政厅国债处的女处长还是笑了:“去年冷落,今年抢手,国库券总算还了金边债券的本来面目。”

人们不会忘记国债曾一度被扭曲的形象。

发行公债,向国民借钱,这早已是国际惯例。以国家信誉但保,国债券常受青睐。然而,前几年,国债券却受到国人的冷遇。

一度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盲目猛上项目,炒地皮热,我省40亿资金流向外地;20%以上的高利诱惑,使社会集资五花八门;官员介入股市,股票一度疯涨。数千万人跟着哄抬猛炒,金融秩序大乱,资金流向畸形发展,致使国债“无米下锅”。加之,物价上涨而国债仍持10%左右的较低利率,又板着不能流通和提前支取的老面孔,国人更不愿问津,致使国库券这个金边债券,一度受到冷落。

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深化,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目标,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整顿经济秩序,乱集资煞住了,浮肿的股市消肿了,房地产和开发区热降温了,社会经济大环境迅速改观,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宏观上为国家集资搭起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创造出空前的机遇。于是,中央决策,1994年将国债推向市场!

国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睛雨表。她走向市场,是中央对国情实事求是的英明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确实变富了。1978年,全国个人储蓄210亿元,人均仅20元,到1993年,一年就增长3200亿元,民间个人存款总数已达1.4万亿!1994年发行1040亿国库券,连1/10也不到,不会造成人民的负担。

财政部汲取以往发行国债的经验教训,决定让利于民,取信于民。国库券终于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人民面前——

二年期国库券,可以提前兑换,可以“以旧换新”,利息不仅多给三个月,还可以上跳一个百分点,发行期过,即可上市交易;三年期国债,利率高达13.96%,比获利最高的大额定期存款高出2.44个百分点,不但满期保值,可以挂失、记名,而且可以从7月1日起,随时提前兑付,仅收2‰的手续费,存满半年或一年,以9.54%或11.52%计息,优惠之处均高过往年。

顺应市场经济给投资者如此丰厚的回报,自然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投资的热情。何况老百姓,经过深圳股市风潮和长城集团诈骗的洗礼,也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了。股市热时蒸笼里坐,冷时冰凌上卧,毕竟风险太大;高额回报的集资,吹得天花乱坠的背后,难保不是陷阱。人们形成共识:“还是买国债稳当,既划算又保险!”

于是,94年的国债成了百姓心中的“宠儿”。

于是,有了神州万民争购的动人场面。

本报记者薛瑜阳

上篇:省总已举办六期培训班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4/19940416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4/16/29150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