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
打开广播至747千赫、调频90.7兆赫,陕西文艺台的“您好!新太阳”、“行走的风景”、“穿越黄昏”、“灿烂星河”等四大板块节目,就会随着电波,轻轻地走进万千听众的心田。然而,那些在话筒下默默奉献的编辑,每天随着新太阳升起和灿烂银河的消失,写下了像星星一样多的故事。
踩着钢丝绳的舞蹈
90年代,广播改革势在必行,文艺台在改革大潮中诞生。她以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的方式播出,给电台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给编辑们带来的紧张、忙碌和精神压力也是可观的。
每天从早间“开始曲”到“伴你一起入梦”,播出近14个小时,工作量几倍、十几倍地增加,而编辑人数还是原班人马13人。摊子大,节奏快,人手嫌少,田园式的工作的环境、按部就班的工作秩序被打破,他们人人身兼数职,既是领导干部又是业务干部,出外采访、编稿、制作、导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形式和内容,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多拿钱,有的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和腰酸腿疼的身体。
从未有过的紧张劳累使老编辑杨彩霞心脏病复发,在医院治疗时,医护人员又误加了针剂,加重了病情。
台长郭匡燮的压力更大。一次,下楼时他还在考虑台里的事,不慎踩了空,踒了脚,导致骨裂,医生坚决让他休息治疗,可他把假条药物藏在口袋,拖着红肿的脚继续四处奔忙。
身体有问题他们不怕,怕的是节目播出中出现差错。热线电话的引进增加了编辑们的精神负担,这一关把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安全播出,台里增设了导播,对热线电话进行过滤。热线电话打进来,先和导播通话,导播认为没问题,才能接到年轻的主持人台。导播——这个重担还是压在编辑们的肩上。担任“省市长专线大家谈”的导播刘亚鹛深有体会地说:当导播犹如走钢丝,那个担心紧张劲,就别提了。
练个绝活创新
为适应大板块结构,每个编辑都在找自己的绝活,以个性特点吸引听众,提高收听率。
处处显示出大家风范的郭薇林,原是大学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年近50,常常骑车风里来,雨里去,采访、组稿,团结了一批文学作者,把“黄土地文苑”办得高雅,有品位,在听众和作家群里很有威望。
端庄矜持,细声慢语的卓慧,被称为戏曲专家,为突出“南北梨园”的欣赏性,想尽种种办法邀请听众喜爱的导演、演员来播音室座谈,如今“南北梨园”已成了广大戏迷的朋友。
王晨,貌似平常,普普通通,可在这平凡普通中有一副独具魅力的声音,他是全国最受听众欢迎的演播艺术家之一,曾获全国大奖。他的“太空游乐城”集知识、趣味、娱乐性为一体,各层次听众厚爱有加,获全省“三贴近”节目奖,是台里的获奖“专业户”。
还有范如川、刘亚鹛、田爱兰这些20多岁的“老”编辑,能采、能编、能主持,他们的绝活令人刮目。
一人辛苦几家欢乐
文艺台的编辑们奉献给听众的是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精美艺术,留给自己的却是辛酸、泪水和种种牺牲。
编辑部主任李娜,主办着“穿越黄昏”时段的节目,为使月上柳梢头给天下家庭带来欢慰,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边是自己幸福的家庭,一边是广大的听众,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她毅然舍鱼而取熊掌,将心力和爱献给了听众。她有个8岁的女儿,聪明过人,音乐天赋极高,学钢琴已有两年,老师确信,这孩子将来会在舞台上演奏贝多芬,莫扎特。可她到文艺台后,天天要在晚上6点——8点“穿越黄昏”,无法陪孩子练琴,只好忍痛割爱,停了孩子学琴。
精明能干的副台长吉广利,主管着全台审稿、节目调整等工作,可就是调整不好家里的矛盾。一次,他答应接中午放学的孩子,可到12点了他还走不开,只好由孩子去了。快两点,爱人回家,看见孤零零坐在院子里又困又饿的女儿,母女俩抱头痛哭,和他大闹一场。
文艺台象一支春花,在广播业的竞争中已崭露头角,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陶醉于田园诗歌,梨园风情、长安神韵艺术享受之中的人们,是不是每人都知道这话筒背后的故事呢?